大乾,乾皇昏庸暴虐,殘害忠良,與大臣離心離德,百姓流離失所,在韓威的策劃下,紛紛揭竿而起,因頭戴紅巾,所以人稱紅巾軍,奉行著人人皆有其田,因此湧入大量災民加入。
然其隻會蠱惑人心,毫無統戰能力,因此前期被大乾鎮南將軍打得大敗而逃,後有同宗兄弟韓山童攜幾個結義兄弟加入,改變發展策略,避實就虛,加上鎮南軍被調回抵擋蠻族。
因此死灰複燃,一時之間,發展的竟然比以往更加壯大,各州郡皆有起義之軍。乾皇隻得下令讓各地郡守招募士卒進行剿滅,然後派出禁軍進行鎮壓紅巾軍主力。
大寧,寧皇老而無能,昏庸無道,在聽信讒言後賜死太子,致使皇子們紛紛為立嫡而大打出手。
其中以大皇子林辛(帝辛)與二皇子林發(姬發)勢力最為龐大,林辛拜護國太師聞仲為師,在其幫助下,覆滅寧國西南方向的鄂夷,擴地三百裡,被封為商王,賜下封國。
二皇子林發,拜薑尚為師,在母族兄弟和門客的幫助下,覆滅了寧國東南角的狐夷,同樣擴地三百裡,被封為周王,賜下封國。
二人雖功高蓋世,但可惜不是嫡子,因此無望皇位,當今寧後隻有二子,嫡長子林業與嫡次子林武,但因為寧皇忌憚其母族勢力,因此不惜賜死林業,但林武卻在母族的保護下,免遭殺戮。
而林武此人,卻也不凡,年少聰慧,展現出過人的天賦,從小跟隨舅父郭健學習兵法,又跟隨大儒林訓學習,經常受到誇讚,文韜武略皆有涉獵。
在林業死後,林武在其母族的支持下,成為東宮的主要競爭者。剩下幾個皇子,雖然也想競爭,但可惜勢力太弱,難以產生威脅。
大武,老皇帝即將逝去,但太子龍玉卻展現出成熟的治國之道,麾下文武歸附,雖然境內有農民起義,但不過是疥癬之疾,隨手可滅。
讓真正忌憚龍玉的是秦,唐兩個藩國,如今布置在其周圍的國家已經所剩無幾,但由於種種原因,隻得放任不管。
大蒼,此時處於日暮西山的形式,黃巾起義欲發勢大,在天師教教主張躍與其同宗兄弟張角的帶領下,戰火燃至大蒼十三州。
但此時,征北將軍府要抵抗狄人入侵,征西將軍府要抵抗羌族入侵,征東將軍府一邊要遏製宋國,一邊要出兵鎮壓黃巾,隻有征南將軍府派遣軍隊作戰,但由於要駐守兩國邊境,出兵人數不是很多。
皇室隻得親自出馬,但在鎮壓黃巾起義時遭受大敗,已無力約束四方將軍,如今四方將軍聽調不聽宣,藩國宋國蠢蠢欲動,有噬主的意向。
大楚,在七大王朝內算是比較安穩的,其盛行的巫祝文化,導致其境內雖有起義,但民眾的參與度不高,最主要的威脅乃是宗教與皇權的碰撞,加上靠近百越族的節度使養寇自重,藩國隋國發展壯大,讓這個立國四百年的大國有傾覆的危險。
此刻的江湖也是波詭雲譎,諸子百家在考察過後,紛紛選定投資之人。
其中,陰陽家在其首領東皇夜觀天象後,選擇了秦國嬴政,兩人經過一番的交談後,東皇開始為嬴政投資,派遣了星魂和焱妃為其效命。
漢國得到了農家和佛教須彌山的支持。須彌山的山主準提親自觀察了劉秀後,認為是天選之子,將佛教的複興放在此人身上。
唐國,唐王的大兒子李世民,親自拜入重雲書院夫子的門下,成為最小的十三弟子,因此,唐國得到重雲書院的支持,加上其弟李元霸有萬夫不當之勇,加上妻族南宮世家一脈的支持,成為諸多小國之中的霸主。
而商王在其師傅聞仲的介紹下,引入了大量的截教人,除了頂端戰力還沒有決定。而周王在師傅薑尚的解釋下,也吸納了闡教和兵家的一些人才。
明國,在朱元璋的誠心拜訪下,獲得了道家的龍虎山支持。隋國,吸納了一些魔教的人才,獲得了本土魔教天魔教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