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方勢力相互角逐,戰火紛飛,他們暫時根本沒有多餘的心思揮師南下。
因此,基於這種複雜的局勢,雙方竟然極為默契地選擇了扶持晉國。
晉國便順理成章地成為了雙方之間的緩衝地帶,在這微妙的平衡中艱難地維持著自身的存在。
晉國之君,曆經幾任國君的更迭。他們都曾試圖通過各種變革來改變晉國被人掌控的無奈命運。
然而,無論他們如何殫精竭慮,如何推行新的政策與舉措,最終都無奈地發現,在盛國與拓跋部這兩個龐然大物的夾縫之中,這種被掌控的局麵始終難以打破。
在一次又一次的失敗與挫折之後,他們也是心灰意冷,不再過多地掙紮,仿佛陷入了一種無法掙脫的命運輪回之中。?
晉國治下擁有三州之地,幅員遼闊。這裡生活著一千二百餘萬的百姓,他們在這片土地上辛勤勞作,繁衍生息,是晉國存在與發展的根基。
同時,晉國還擁有二十五萬帶甲之士,曾經,憑借著這股軍事力量以及豐富的資源和優越的地理位置,晉國也曾強盛一時,在曆史的舞台上綻放出耀眼的光芒。
然而,在數年來,不知是何原因,或許是連年的戰爭,或許是內部的腐敗,又或許是天災人禍的交相侵襲,晉國的國運開始逐漸低落。
加上幾任隻知醉生夢死的國君,他們整日沉溺於奢華的享樂之中,對國家大事漠不關心,對百姓的疾苦更是視而不見。
隨著國君的昏庸無道,晉國開始陷入了一片混亂。
民生凋敝,百姓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苦不堪言。
國內的經濟逐漸崩潰,農業生產停滯不前,商業貿易也日益蕭條。
而在軍事方麵,疏忽兵事的現象愈發嚴重,吃空餉之事更是隨處可見。
士兵們士氣低落,軍紀渙散,曾經那支令人聞風喪膽的軍隊如今已變得不堪一擊。
整個晉國仿佛一艘在暴風雨中迷失方向的巨輪,隨時都有沉沒的危險,前途一片渺茫,未來充滿了無儘的變數與挑戰。
嘉關,宛如北疆大地上一座堅不可摧的堡壘,乃是除了那赫赫有名的鎮北關之外,直麵鮮卑的至關重要的第二大關。
它雄踞於北疆邊陲,地理位置險要至極。由於其所處之地實在是太靠近拓跋部,仿佛一把利刃直插在雙方交鋒的前沿,為了應對隨時可能出現的危機,因此在這裡常年駐軍十萬。?
然而,多年來,每次草原上的鮮卑鐵騎入侵,晉國軍隊在強大的敵人麵前往往顯得力不從心,隻能眼巴巴地等待盛國軍隊前來幫忙。
在一次又一次的依賴中,晉國軍隊的鬥誌和自主作戰能力逐漸被消磨。他們習慣了盛軍的支援,仿佛失去了獨自應對危機的勇氣和決心,
久而久之,便逐漸依賴上了盛軍。這種依賴如同慢性毒藥,一點點地侵蝕著他們的戰鬥力,使得曾經英勇無畏的士兵們變得懈怠和消極。?
現如今,整個嘉關,表麵上雖號稱駐軍十萬,但實際兵力不過五萬人。許多士兵或因各種原因逃離,或被其他勢力暗中拉攏。
留下來的士兵們也因為長期的依賴和鬥誌的喪失,戰鬥力變得極為低下。
曾經那森嚴壁壘、士氣高昂的嘉關,如今仿佛一位遲暮的英雄,失去了往日的輝煌與威嚴。城
牆上的旗幟在風中略顯落寞地飄動著,仿佛在無聲地訴說著嘉關的衰落與無奈。
那原本堅固的防禦工事,也因為年久失修和疏於管理,出現了一些破損和隱患。
在這看似平靜的背後,隱藏著深深的危機,仿佛一場暴風雨即將來臨,隨時可能給嘉關帶來滅頂之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