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熥也沒有第一時間趕往開平王府,因為沒有那個必要。
好歹也是儲君,沒必要上杆子的去籠絡藍玉。
在大本堂,朱允熥笑著在聽著朱高熾、朱濟熺等人的爭論,大明的皇室教育還算是成功。這也是精英教育了,這些皇子皇孫等人對於一些事情的道理都懂。
可是要做起來的話,那就是有些另當彆論的意味了。
朱高熾振振有詞,說道,“凡是聖明的君主必然會有好的恤民政策,水災旱災之時本是天意,災民能靠什麼度過?還不是要看聖主恤民?我覺得賑災大計,首先得讓百姓有活路,再圖恢複生計。當減免受災之地賦稅,百姓才能休養生息。”
朱濟熺就不太認可的說道,“高熾,那你可想過大明之大?每年都有數地受災,賑濟百姓倒是不要緊,不能讓災民亂了起來。隻是災後,該征收賦稅就要征收,要不朝廷國庫空虛了,那才是大麻煩!”
“豈能處處受災?”朱高熾不認可的說道,“要我說隻是給災民施粥,他們是能活下去。活下去之後呢?還要重新蓋房、重新安家,一兩年都未必能弄好。這時候再收稅,百姓負擔何其重?到那時,他們能有活路?”
“那要是江南之地受災呢?”朱濟熺直接說道,“你是仁善了,江南之地本來就是朝廷糧稅之地,要是受災之後減稅,朝廷必然國庫空虛!”
江南的賦稅比起其他地方是要重一點,尤其是蘇州等地,現在大家都是私下說老朱對蘇州等地課以重稅是在報複當年那些人對張士誠的支持。
更本質的來說,還是江南之地相比起其他地方平穩一些,糧食的產量等等也高一點。
其他很多地方還在恢複民生,那自然也就隻能是從江南之地更多的收稅,這樣才能夠保證國庫充實,才能拿出一些資源去支援其他地方的恢複生產等等。
朱尚炳遞給朱允熥一塊點心,小聲說道,“他倆爭什麼爭?到時候不還是承襲王位,在王府裡逍遙快活就好。用不著他們保境安民,爭那些有什麼用?”
看著這個堂弟,朱允熥笑著打趣,“這話要是皇祖父聽著了,肯定要罵你了。你是秦王世子,以後也要鎮守一方。這些事情,怎麼就不關你的事?”
“我有不用臨民,自然不關我的事!”朱尚炳就理直氣壯的說道,“我要是去征稅了,那才是大麻煩。我一不征稅,二不管地方政事,三不掌兵,這才能逍遙自在。”
這小子看的通透,不過這也是很多藩王的真實寫照,這也算是底線問題了。
朱允熥就笑著說道,“你該學還是要學,以後用得著你的地方不少。像二叔那樣多好,能夠節製諸將,遇到戰事還能督戰、統兵,以後你幫著鎮守,我也能安心。”
“那不行,我沒父王的本事。”朱尚炳直接說道,“我吃不了苦,一點都吃不了。打仗這些事情,估計兄弟們裡頭沒一個有本事的。”
朱允熥才不信這些,“這倒說不準,真要是到了那時候,該能撐得住場麵。”
就比如說胖嘟嘟的朱高熾,北平被朝廷大軍圍住的時候,他不是很好的守住了麼。這還是目前兄弟幾個當中被認為最不擅長武事的,可是到了要拚命的時候,一點都不掉鏈子。
“回頭你勸勸二叔,不要大興土木,對王府裡的人好一點。”朱允熥開口說道,“彆的人說了沒用,你的話二叔多少能聽進去些。”
秦王世子朱尚炳,可不是秦王妃所生,而是朱樉最愛的次妃鄧氏所生。雖然名義上不是嫡子,但是在朱樉的眼裡,朱尚炳就是他的嫡長子。
朱尚炳有些為難的說道,“皇兄,臣弟說了也沒用。皇祖父教訓一二,肯定能行。”
能行才是怪事!
在應天府的時候,朱樉老老實實、本本分分。一旦到了西安,就不斷的放飛自我,缺德、殘暴的事情一樣不少做。
朱允熥想了想說道,“那過兩年讓你回去,王府裡的事情你能幫忙管一管嗎?”
這一下不要說朱尚炳了,朱濟熺、朱高熾等人也都豎起耳朵了。
在應天府讀書當然不錯,可是他們還是想要回封地。要不是在皇宮讀書、生活都非常好,還以為他們是質子呢。
朱尚炳立刻說道,“臣弟肯定竭力輔佐父王!”
朱濟熺也立刻說道,“允熥,讓我也回去唄?我看晉王府這些年也在大興土木,我回去了肯定給停下來!”
朱高熾又是期待又是擔心的說道,“皇祖父能答應嗎?”
“過完年就讓你們回去,這事咱們幾個先說好,到時候我挑頭去奏請,你們可彆退縮了。”朱允熥就笑著說道,“咱們一個人去求肯定沒用,這麼多人一起去求,皇祖父肯定給點麵子!”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