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在原因是現在的日本海禁,但是有些不法商販為了賺錢走私。再加上現在的日本實際上也是分裂的狀態,有著南北朝之分,有著兩個天皇。所以一些戰敗的領主、浪人等,也有不少成為了倭寇。
再加上張士誠等南方的殘餘勢力以及沿海走私商與日本海賊合作,倭寇的隱患不算小。
福廣那邊,自然是需要安排另外的人去查看一番。
朱允熥對於開海的事情一直都有期待,他也知道在任何年代,想要出海都是要承擔一定風險的,這是不可避免的一些事情。
可是承擔風險,和拿人命去賭,那是兩碼事,還是需要做些技術積累才好。
看到郭鎮要走,朱允熥說道,“去了浙江,記得去趟武林王那裡。朝覲是一回事,回來祭拜也少不了。他啊,怕是在外頭遊山玩水玩昏了頭。”
郭鎮麵色古怪的領命,那個一度被認為無比接近皇太孫寶座的武林王,現在也是朝堂文武勳貴的一個‘禁忌’,根本不敢提。
其實朱允炆在就藩後回來過,不過也就是朝覲之後就是祭拜太子朱標,然後就馬不停蹄的趕回杭州。皇帝基本不接近他,呂氏在深宮也不好見他。
主要也是這位武林王很特殊,就藩之前的‘賢明’自降供用可是給宗室狠狠的上了一課。就算是再杭州就藩,去年還曾經傳出揮霍無度,以至於需要皇太孫籌集金銀去救助。
這樣的一個結果,自然是皇帝非常憤怒,下旨嗬斥不說,還在考慮給宗室供用不能一次給清,考慮不能在宗室藩王就封地直接拿走米糧。
其實明眼人都清楚,那位武林王是被太孫拿捏住了,成為了皇太孫刷名聲、立威望的工具了。但是不管怎麼說,表麵上是兄友弟恭,堪稱天下楷模。
這一次武林王要是回京了,不知道又要被怎麼折騰。
尤其是現在皇帝、太孫對於朝堂的掌控進一步的增強,這位武林王回京了,肯定是有大事。
看到郭鎮離開,朱允熥笑著說道,“過兩天讓姑姑們、姑父們入宮,就說我這個侄兒開個家宴。還在京裡的叔叔們,也一並過來,就在東宮好了。”
張福生小聲提醒說道,“殿下,這些事該告知陛下。”
朱允熥白了一眼張福生,“用得著你說?”
張福生立刻跪下,一副惶恐的樣子,“奴婢知罪!”
“起來吧。”朱允熥有些意興闌珊的說道,“你也在我跟前兩年了,我是什麼性子你也知道。你都如此,算了。”
玩笑不能開,除了朱允熥的身份之外,同樣是因為他的一些做事風格、他的性格,讓很多人感覺到‘伴君如伴虎’。
朱允熥沒有立刻急著去找老朱,而是拿起奏章仔細的看了起來。
他還是有些進步的,老朱給的批複奏章的權限也在增大,一些政事實際上現在都是朱允熥直接處理,這已經不隻是普通的觀政。
甚至朱允熥的‘觀政’都算是糊塗賬,他不用每天都去上朝,可是幾乎每天都要坐衙,要在文華殿處理很多的事情。
彆人是有名無實,朱允熥恰恰相反是有實無名,缺了一個皇帝親自下旨的‘觀政’,也沒有皇帝親自下旨的‘理政’。
大家也都揣著明白裝糊塗,在這個時候去和皇帝、太孫計較這些事情,是自找麻煩。
春耕秋收,這些事情非常重要,可是朱允熥擔心的是春夏的時候會出現天災人禍。
朱允熥拿起毛筆,提筆寫道,“耕稼,衣食之原,民生之所資。而時有旱澇,不可不備。朕每令有司修治水利,而有司不以時奉行,致令民受其患。”
沒有錯彆字,朱允熥就是寫的‘朕’,雖然老朱很多時候寫聖旨也是‘我’、‘吾’等,不過用‘朕’也不會錯。
“遣國子監生及人材分赴天下郡縣督吏民修治水利,集吏民乘農隙相度其宜,凡陂塘湖堰可儲蓄以備乾旱宣泄、以防霖潦的,皆宜因其地勢修治。勿妄興工役掊克吾民。”
朱允熥寫好這些,交給張福生,“送去給我大姑父,令國子監照辦。”
雖然現在已經有了‘百無一用是書生’的說法,可是也不算是絕對。
老朱此前就規定了,大明朝的讀書人要練習射術。雖然現在的大部分士子還不算是具備君子六藝,可是也不全都是隻會之乎者也。
國子監的這些學子們除了讀書,也是半隻腳邁入官場,朝堂上也有不少官員是直接從國子監挑選。
讓大明最高學府的學子們去做些實事、了解民生等,這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事情。
免得有些人隻會誇誇其談,提出一些不切實際的施政理念。要將理論結合實際,這才是一個官員應該具備的品質,要做出一些實事才好!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