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升和常森也明白這些道理,他們也知道自己的本事低微。可是要說踏實辦事肯定沒問題,隻要是朱允熥這個皇太孫安排的事情,他們都能做的不錯。
開平王府這邊看起來氣氛不錯,畢竟常森這個常三爺回來了,也算是一家團聚了。
而在文華殿裡,氣氛看起來就是有一些不太一樣的地方了。
朱允熥表情嚴肅,問道,“聽聞你國國主自稱為皇?”
黎元澄立刻跪下,有些惶恐的說道,“太孫殿下明鑒,我安南雖有王係更變,國號大越。隻是臣等一直謹記蒙受趙宋賜國名安南。”
這話朱允熥也就是聽聽而已,現在安南是陳氏安南,此前是李氏安南,他們曾經在北宋時期因為北宋疲勞應付遼和西夏,無暇顧及西南,李朝的入侵強度一次次增加。
甚至還發生過攻破北宋欽州、廉州、邕州等地,在兩廣之地屠殺數十萬人,並俘擄民眾而回。
也就是被郭逵、趙卨打敗,這才求和。
不過現在這筆賬不好算,安南那邊李朝被陳朝取代,陳朝眼看著就要被篡國了。而現在的華夏呢,北宋沒了、南宋也沒了,甚至蒙古人都被趕回了漠北。
所以現在要翻舊賬,這肯定還是稍微有些牽強了。
就算是以朱允熥的厚臉皮,也是不好意思用這樣的一些借口和理由。
而以後想要以後對安南用兵,還是可以去找其他的一些借口和理由。欲加之罪何患無辭,朱允熥可以輕鬆的找到很多的理由,尤其是新鮮著的安南國內證據不穩,那也是一個很好的理由。
所以完全可以多點耐心,在合適的時候再去考慮一些事情,這也就足夠了,其他的不用多想。
朱允熥看著黎元澄,繼續說道,“本宮聽聞在安南,汝父廢立、弑殺國主,可有此事?”
黎元澄麵不紅心不跳的說道,“殿下明鑒,此乃汙蔑之言。廢立舊主之事,此乃太上王決議,和臣父無關。”
朱允熥對於這些實際上也不是特彆在意,不在意陳廢王到底是誰殺的,因為那對於大明來說不算特彆重要。最主要的還是隻要找到一個話柄就好,在合適的時候提出來這些,這自然也就是有了足夠的效果。
至於和黎元澄溝通沒有障礙,這實際上也沒什麼問題。哪怕黎元澄有些口音,但是問題也不大。
不隻是高麗一直都是用漢字作為正式的文字,安南記錄曆史也用的是漢字,對於這些王國的顯貴來說,學漢字、懂漢語,這也是標準的配置之一。
朱允熥也沒有多糾結一些事情,簡單的召見黎元澄、稍微問了點事情,這也就行了。
朱允熥隨即看向道衍,說道,“明日領安南使臣去大營,看看我大明火器。”
道衍立刻接旨,而黎元澄心裡一哆嗦,可是也沒有多想。原因就是這樣的事情,也算是比較常見的事情了,不值得大驚小怪。
藩屬國朝覲的時候,時常也會被安排著去見識一下宗主國的兵威。最多也就是現在的黎元澄看起來待遇一般,隻是讓一個不算官階特彆高的大臣帶著過去而已,隻是稍微見識一下大明的兵威而已。
黎元澄心裡想著什麼自然也就不得而知了,到了大明這個宗主國,他實際上也根本就沒有更多的選擇權。對於很多的事情,他現在也隻能是老老實實的聽從安排了。
等到黎元澄離開,道衍就問道,“殿下,明日臣領此人檢閱京營,是不是該以神機營為主。”
朱允熥也直接點頭說道,“自然如此,你也聽聞了此人擅製火器,你設法試探一下,看看這人到底是不是有些真材實料。”
道衍自然也就明白了他應該去做什麼,對於這件事情他心裡也確實是有著那麼一些好奇,想要知道那個安南權臣之子到底是不是真的擅長製造火器。
畢竟關於黎元澄擅長火器的傳言,不隻是任亨泰在奏報,錦衣衛那邊也是給出了這樣的評價,那自然也就值得大明的君臣們稍微重視一下了,優秀的才人到底是受歡迎的。
甚至這個黎元澄能夠來到大明,這本身也就是任亨泰等人的要求,算得上是軟硬兼施才讓黎元澄作為使臣來到了大明。
朱允熥安排好這些事情,自然也就是需要繼續去處理其他的一些事情,這位大明的皇太孫現在也有不少事情要做。
“明天讓我三舅入宮。”朱允熥就開口說道,“他帶回來的那些人看著安排,還是由五軍都督府差人去接人。”
道衍就回答說道,“殿下,這一次帶回來了不少水手、海商,若是朝廷急用,也需發往太倉。”
朱允熥當然明白這個道理,說道,“甄彆一下,看看這些人到底有多少本事。大明是需要有本事的水手,我的船隊更缺,看看這些人到底能不能為我所用。”
能夠為朱允熥所用,那自然也就是最好不過了。要是沒有足夠的能力,以這些人的出身和經曆,估計也就不會有什麼比較好的結果了。
不是朱允熥弑殺,而是這些人本身身上都不算乾淨。要是沒有足夠的本事,最好的結局就是繼續按照原本的奴籍繼續生活。
而那些海商要是沒有點覺悟,私通海外就是一樁重罪,那就不隻是本人被正法那麼簡單了。
所以說想要改天換命等等,還是需要拿出來一些真才實學才行,要不然一切自然也就變成了空談,命運也沒辦法自己去做主了。
想想看,很多的事情也確實是需要進一步的抓緊了,需要提升效率了,爭取今年就開始努力,明年能夠初步的見到一些成果。
畢竟明年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年頭,哪怕朱允熥不會刻意的去追求祥瑞,不過還是希望能夠多點好的消息。
喜事,沒有人不喜歡。
振奮人心的事情,那自然也就是更好不過了!(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