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朝上,很快到了奏立太子的環節,越來越多的朝臣站出來舉薦文王,慷慨激昂地列舉了他的諸多優點。
站在前頭的文王雖麵上一副謙虛的模樣,心裡早就樂開了花。
端坐在上頭的建安帝還是不聲不響,就在這時,一向滑頭的京兆府尹站了出來,“臣舉薦安王為太子,眾所周知,安王氣宇軒昂,文韜武略,智勇雙全,至純至孝,實乃太子的不二人選。”
在眾人都沒反應過來時他已洋洋灑灑說了一大篇,眼角的餘光瞥到眾人怔楞的表情,心中暗自得意。
娘的,都說老子是牆頭草,今天老子非放一大雷驚死你們。
他抹了下額頭上壓根就不存在的汗水,嘴角微翹著退回了行列。
吏部侍郎馬上站了出來,“臣也舉薦安王殿下,臣與安王共事多年,深知他的為人和才能,臣覺得他為太子,乃大夏之幸,百姓之福。”
朝臣都震驚了,看著這兩人,臉都疼了。
氣宇軒昂?智勇雙全?至純至孝?這也就罷了,文韜武略是幾個意思?誰不知道安王十幾歲就上了戰場,四書念完了嗎?哪裡來的文韜?
京兆府尹是個老滑頭,擅長拍馬屁也就罷了。吏部侍郎怎麼回事?他在吏部,安王掌禁騎司,他何時與安王共事過?若說同殿為臣,那在場的所有人都與他是同僚了。還什麼大夏之幸,百姓之福,這話他是怎麼說出來的?何時變得這般不要臉了?這還是正直不阿的王鐵頭嗎?
王侍郎麵無表情地退回行列裡,麵對諸多打探的目光他鎮定自若。心裡有個小人卻在狂喊:爾等凡夫俗子懂什麼?本官是奉旨行事。聖上有意安王,做臣子的自然要分憂解難。
再說了,要不是安王妃,他閨女肯定被慶寧侯府坑慘了,他還個順水人情怎麼了?
喊了那麼久的文王,聖上吱聲了嗎?一個個的連聖上的意思都領會不了,難怪官升不上去。
“臣也舉薦安王,臣十分讚同兩位大人的話。”禦史中丞蔣大人十分麻溜地說完一句話就退了回去。
回過神來的朝臣心思各異,看看三位舉薦安王的大臣,又看看上麵的聖上,最後目光落在安王身上。
身為當事人的安王,表情沒有一絲變化,就連身體都不曾動一下。就好像三位大臣的舉薦跟他沒關係一樣。
舉薦安王的大臣一個比一個有分量,要說這裡頭沒有點什麼誰都不信,安王不聲不響的,已經經營出這麼大的勢力了嗎?這還隻是露出來的,沒露出來的------還有誰是他的人?
於是連文王一係的官員都拿不定主意了,文王再心急,奈何也沒人願做這個出頭鳥。
一時間整個大殿鴉雀無聲。
建安帝目光微冷,把這些人的心思看得透透的。他最後看向安王,“三位愛卿舉薦你為太子,安王你的意思呢?是否擔得起儲君之責?”
“父皇!”文王頓時急了,連忙搶在韓靖越前頭,“立儲是大事,兒臣覺得不該如此草率。”
他算是看出來了,父皇偏心安王呢,他不能讓安王開口,安王若開了口還有他什麼事?他既氣又急,“父皇,安王他,他——”
“閉嘴!”建安帝一個眼刀子射過去,“朕問安王呢,沒問你,你先一邊站著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