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孫宇是公孫桓的二叔,兩個人關係十分好,當時宋文輝殺了公孫宇一家,就直接導致當時原本在遼陽軍中,擔任要職的公孫桓,一怒之下從軍中退了出來,不在為宋文輝效力,十幾年來從未在出仕。
因此強硬派公孫桓的上位,讓宋文輝和公孫家本就存在的矛盾,變的更加不可調和·········
在公孫桓的影響下,公孫家的其他人,雖然也還在遼陽官府,軍隊中任職,但是也都是和宋文輝不是一條心。
對於和自己離心離德的公孫氏,宋文輝不是沒有想過滅了他們,但是一方麵公孫家在遼陽盤踞二百多年了實力強大,遼陽軍隊很多各級武官,都和公孫氏有關係。
另一方麵雲氏,崔氏等其他的一些世家門閥,也是旗幟鮮明的反對宋文輝這麼做,強行動公孫氏,可能不僅不會成功,反而可能會偷雞不成反蝕把米,讓自己治下的遼陽四分五裂,所以認真思考之後,宋文輝也就被迫放棄了這個想法。
這一次麵對這樣一個跟自己貌合神離的公孫氏,宋文輝仔細盤算後,無奈的發現就算是他傾儘全力,向公孫桓極限施壓,卻也大概率無法改變公孫桓的主意,讓他放棄和振武軍聯合··········
隻是施加壓力無法改變,公孫桓的主意,而付諸於武力,又牽一發而動全身,風險太大,所以仔細思考之後,宋文輝決定,在施壓和動武兩個想法中和一下。
他一方麵向公孫桓施加壓力,一方麵找到了公孫桓的親弟弟公孫度,安排人手支持,公孫度背刺公孫桓,想要扶持公孫度成為新的公孫家家主。
宋文輝的如意算盤打的很響,隻要公孫桓一死,公孫度上位,公孫家改天換地,不僅和振武軍的聯合告吹,就連整個公孫家就會成為撬動整個世家門閥陣營的一塊敲門磚,到那時他在遼陽的統治,毫無疑問將會更加穩固。
本就野心勃勃,對自己哥哥在公孫家統治,心存不滿的公孫度,哪裡能夠經受得住,宋文輝的這一番鼓動。
半個月之前在細心準備後,立刻就是在公孫家發動了叛亂,如果不是公孫桓運氣不錯,再加上身為家主的他,在家族中威望甚高,族人們都願意支持他,這一次真就要,陰溝翻船,栽在自己親弟弟手上了。
公孫度雖然失敗了,自己的一番心血,也都付之東流,讓宋文輝心疼不已,但是事情可不能停下來,振武軍成立迫在眉睫,務必不能讓他們和公孫家聯合在一起。
正是秉持著這個想法,宋文輝才極力促成了,這一次和公孫桓的見麵,希望能夠坐下來和公孫桓好好談一次。
看看有沒有可能,通過談判的方式,來斬斷公孫家和振武軍之間的聯係,哪怕這是要在利益上做出一定的妥協,付出不小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