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傀儡戲類似於現代的木偶劇,對於這個張安安不感興趣,可接下來的踏索上竿、倒吃冷淘、吞鐵劍、藥法傀儡、吐五色水、旋燒泥丸子。。。看得張安安是大呼過癮!
最後登場的是百戲中的重頭戲,也是最受大宋人民歡迎的相撲!
相撲起源於中國,古稱“角抵”,最早出現在《史記·樂書》,“蚩尤氏頭有角,與皇黃帝鬥,以角抵人,今冀州為蚩尤戲”。
1955年,陝西長安縣出土了一塊戰國時期的銅飾牌,上麵雕刻著兩個人,上身赤裸,下穿短褲,互相摟著腰,扳著腿進行角抵比賽,說明春秋戰國時期,“角抵”運動已經很流行。
從晉代開始,角抵又有了新名字:相撲。
到了唐代,相撲與擊球並列成為兩項最受歡迎的運動娛樂項目,在盛大節慶時,相撲往往作為壓軸節目出場。
唐代宮廷還專門設有相撲隊伍,取名“相撲朋”,供皇帝平時觀賞取樂。
1991年,西安金鄉縣一唐代墓出土了一件相撲俑,此俑身穿三角短褲,左腿抬起,右腿半蹲,右手後擺,呈摔跤進攻動作。唐代時,相撲運動傳入日本,並由日本將其發揚光大,日本相撲運動員的裝束與這座唐代墓出土的相撲俑的裝束極為相似,都是上身赤裸,下身隻著一條三角短褲,可見至今日本相撲都保留著漢唐遺風。
趙宋皇室繼李唐遺風,同樣設有皇家相撲隊,而且是從軍隊中選拔出來的佼佼者,每逢盛大節日,這支專業的相撲隊就會出場表演助興,還可以獲得豐厚的生活費用。
“角抵者,相撲之異名也,又謂之爭交。且朝廷大朝會、聖節、禦宴第九盞,例用左右軍相撲,非市井之徒,名曰‘內等子’”《夢梁錄》。
宋代百姓對相撲的熱情可以說是趨之若鶩,在皇帝的帶動下,全民上下皆愛相撲。
百戲之中,相撲又是重頭戲,有不在官家名冊上的業餘選手,也有職業相撲,還有“國家隊”參賽,並設有豐厚的獎金。在宋代這種濃烈的相撲氛圍中,還出現了女性相撲者。
張安安聽得劉老漢的介紹,得知大宋還有女性相撲者,頓時大感興趣,趕緊讓劉老漢詳細說說,還問道這麼好的節目,為什麼我卻沒有見到?
劉老漢歎了一口氣,還不是得怪司馬相公。。。
女性相撲者分為兩種,其一是以婦女相撲為噱頭,吸引觀眾的純表演,並不會真正地進行相撲比賽。
“先以女,數對打套子,令人觀睹,然後以膂力者爭交”《夢梁錄》。
另一種是貨真價實的相撲選手,“俱瓦市諸郡”裡時常舉行女性相撲比賽。,她們不僅身手矯健,而且容貌也非常俊俏,宋人在觀看女性相撲比賽時,看的不僅是女選手們的技術,更是容貌與著裝。
男相撲選手的裝束隻有一條三角短褲,女相撲選手的著裝同樣“清涼”。宋仁宗時期,汴梁宣德門進行了一場女性相撲“裸戲”。但正是這場相撲運動惹怒了司馬光,不僅將其痛批一頓,還要求皇帝下令禁絕這類運動。
“右臣竊聞,今月十八日聖駕禦宣德門,召諸色藝人,令各進技藝,賜與銀絹,內有婦人相撲……後妃侍旁,命婦縱觀,而使婦人裸戲於前……伏望陛下因此斥去,仍詔有司嚴加禁約,今後婦人不得於街市以此聚眾為戲”《司馬光文集》。
聽聞如此美好的運動項目居然是在司馬光的建議下銷聲匿跡了,張安安氣得是拍桌子破口大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