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五章 遷都(2 / 2)

宋吹 花花和尚老道 3470 字 6個月前

但是,趙匡胤並不在意,命令親家公焦繼勳負責修繕洛陽的宮殿,並且加封為彰德軍節度使。

對於趙匡胤執意遷都的行動,宋朝的武將們也表示反對,鐵騎左右廂都指揮使李懷忠進諫,直接說:“開封漕運便利,供饋無闕,若留在洛陽,誰會想和官家一塊挨餓?”由此可見,李懷忠主要考慮了開封的水陸運輸優勢。畢竟如果遷都洛陽,各地的物資通過水路運往開封以後,隻能通過陸路向洛陽轉運。

其實,除了開封地理優勢便利之外,宋朝官員們還有私心。由於開封曾經是好幾個王朝的首都,宋朝取代後周基本上屬於不流血的政變。官員們在開封的利益盤根錯節,一旦遷都,對於官員們影響巨大,尤其是對於晉王趙光義。

為了反對趙匡胤遷都,趙光義說出了“在德不在險”。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引王禹偁《建隆遺事》記載:“太祖語左右曰:晉王之言故善,今姑從之。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殫矣。”鑒於反對強烈,趙匡胤放棄了遷都計劃。

公元1004年,遼聖宗耶律隆緒禦駕親征,20萬遼國軍隊南下。遼國軍隊一路勢如破竹,大軍已經抵達了黃河北岸的澶州。在這樣的情況下,宋朝重臣王欽若建議遷都南京,另一位重臣陳堯叟建議遷都成都。

在寇準的強烈堅持下,宋真宗才勉為其難抵達澶州,並且與遼國簽訂了著名的“澶淵之盟。”真宗朝的遷都爭議告一段落以後,到了宋仁宗在位時期,遷都之事再次被提上了日程。關於是否遷都的問題,宋朝重臣範仲淹認為:太平盛世可留在開封,戰亂時期則遷都洛陽。範仲淹的建議遭到了宰相呂夷簡的強烈抨擊,甚至上演了仁宗朝的朋黨之爭。

對於這些,以大宋君臣對張安安不學無術的了解,知道張安安是想不到的,所以張安安提出遷都就隻有一個理由—氣數已儘!

遷都可不是一件小事,這裡麵牽扯的利益太多太大了,就是後世的拆遷因為利益糾葛鬨得兄弟反目的也比比皆是,何況遷都這麼大的事。

但是在性命麵前,利益什麼的都是浮雲,大宋君臣是恨不能明天就搬離這氣數已儘的東京,已經對遷都到哪裡展開了激烈的討論。

張安安當即製止了大宋君臣的討論,談定!淡定!在確定命運之子之前,絕不能輕舉妄動!我們可以在南方悄悄建立一個行宮,一旦命運之子與大遼的戰事爆發,我們還是有充足的時間去南方的。到時我等就在南方遙控指揮前線戰事,就算逆天改命不成,至少自己性命無憂!

聽到有如此安全的方法,大宋君臣沒有了後顧之憂,年輕氣盛的宋徽宗趙佶已經想到了若是逆天改命成功了,東京氣數已儘,那麼該定都哪裡?

張安安想到後來的大明、大清定都都是在北京,可見北京是個好地方,但是張安安很為難,自己特麼不知道北京在宋朝叫什麼啊,於是隻能表示,這得自己的徒子徒孫出馬了,道家對於風水一說精通的很,讓劉混康去找!

張安安表示由於時間倉促,自己還沒想好該如何逆天改命,但是沒關係,時間應該很充足,可以慢慢想,現在最重要的是大宋君臣不能在人前露出破綻。

有了退路的大宋君臣已經心安,誰說仙尊之子沒有逆天改命,現在不就是已經改了,本該死於亂兵的蔡京等人,現在有了退路,難道還會再死於亂兵嗎?隻要緊跟著仙尊之子,他到哪裡自己就到哪裡,那還會有危險嗎?

仙尊之子口中的逆天改命應該是指的更進一步,就像仙尊之子說得那樣,挑戰與機遇並存,大宋逆天改命之後,吸收了命運之氣,開疆擴土,打下大大的一片江山!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