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上最先使用“美馬計”的是戰國的李牧。當時李牧為趙國名將,在鎮守雁門關時,曾見匈奴有良馬百匹因酷熱被趕到河裡洗浴。李牧眉頭一皺計上心來,下令放出軍中母馬百餘匹,係在隔河的樹陰下。母馬嘶聲四起。匈奴的公馬聽見母馬聲,馬上全部渡河奔馳而來。守關士兵便將其儘數趕入城中。匈奴將領見狀大怒,率眾趕過來,被李牧預先埋伏的弓箭手射殺而大敗。
通過這兩則史料我們可以看出,在古代的軍中,戰馬最先還是以公馬為主的,因為公馬身體高大強健,衝擊力更強,母馬則多用於繁殖後代,托運糧草。隨著公馬的弱點被利用,人們轉而尋求更適合戰場的馬種,閹割這一技術也應運而生,從此,騸馬跟隨著曆史的腳步,登上了廣闊的舞台,以它獨特的個性和舞姿綻放著經久不衰的光彩。
去勢後,戰馬就沒了生理需求,也就不會一心想著啪啪啪了。
經過長期訓練,也不會咬人,不會踢人,性格溫順,還容易長膘。
同時具備了公馬的強壯,也兼並母馬的溫柔,安靜沉穩,隱蔽性極佳。
雖然缺少了攻擊性和野性,爆發力和攻擊相比公馬差了許多,但是對於戰馬,對於坐騎來說,再適合不過了。
古代基本上是三成一,也就是三匹馬才訓練出一匹合格的戰馬。
其他不合格的馬,就會淪為勞動力。托運物資,架馬車,運糧草輜重,耕地等。
不過軍營裡的戰馬不全是太監馬,還是會有一些沒閹割的公馬。
因為馬群裡必須要有馬王,也需要繁殖後代。
而且,如果一群戰馬隻有太監馬,來了幾匹狼都乾不過,必須要有一個領頭的來維護秩序。
這沒閹割掉的公馬,就是擁有優質血統的種馬,主要工作就是翻牌子,選母馬侍寢,以及為這些太監馬當保鏢。
大宋缺馬啊,宋太宗繼位的時候就有各支部隊中根本無法裝配起足夠騎兵的狀況“諸軍戰騎多闕”。
到了神宗朝,才有了轟轟烈烈的熙河開邊。因為河湟地區,也是一處適宜的養馬地,雖然小了點。隻不過,那裡基本上被西夏和吐蕃控製。
當時的宋朝通過築城修寨收複了三千裡土地,招撫了當地的一些番人,一定程度了緩解了缺馬的問題,同時還對西夏形成了戰略包抄,其實形勢上是比較樂觀的。
隻可惜,神宗之後,宋朝內部變法派與守舊派幾經反複,好不容易取得的戰果實際上被擱置,還是沒能發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