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四十六章 宋朝的航海水平(2 / 2)

宋吹 花花和尚老道 2818 字 6個月前

宋太祖開寶四年(公元971年),在廣州設市舶司,後在杭州也設市舶司,廣州、杭州二市舶司掌管嶺南及兩浙路各港對外航海貿易收稅等事務。後又在明州設司,廣州、杭州、明州合稱“三司”,以後又在泉州和密州板橋鎮(山東膠縣境)設二市舶司。

宋代市舶司類似近代海關,商船出海必先呈報市舶司領取公憑才能啟行。外國商船到達我國港口必先報告市舶司,由它派人上船檢查,征收其貨物的1/10作為進口稅收(叫“抽分”)。抽取的貨物解送京城上交國庫叫“抽解”,“抽解”是政(蟹)府的重要財政稅收。規定十種貨物為禁榷物,即玳瑁、象牙、犀角、賓鐵、皮、珊瑚、瑪瑙、乳香、紫礦、鍮〔tōu偷,即黃銅〕石。全部由市舶機構收購,其他貨物也收買一部分,總稱為“博買”。抽分是實物稅收,博買是帶有強製性限價收購的一種變相市舶稅。抽解和博買來的貨物一律送交中央政(蟹)府。南宋政(蟹)府鼓勵富豪打造海船,購置貨物到海外經商。並製訂有關獎懲製度,能招徠外商的升官,影響海外貿易的降職。

由於海外貿易的推動和航海技術的進步,進入宋代,我國的造船業又進入一個高峰階段。有了新的發展。宋代很多地方設立了造船場、造船坊,特彆是東南沿海的廣州、泉州、明州、溫州以及杭州等地都形成了製造海船的重要基地,不但有官方的造船場,也有很多民間的造船場。大海船中也有很多民船。戰船中也有很多是征發民船而來的。宋代的造船、修船已經開始使用船塢,並創造運用了滑道下水的方法。

宋代舟船的製造不但數量多,而且質量高,這又推動著航海事業的發展。宋的造船業比以前更具有特色:船體更巍峨高大,結構更堅固合理,行船工具更趨完善,裝修更為華美,特彆是開始使用指南針進行導航,開辟了航海史的新時期。宋船頭小,尖底呈V字形,便於破浪前進。身扁寬,體高大,吃水深,受到橫向狂風襲擊仍很穩定,同時,結構堅固,船體有密封隔艙,加強了安全性。底板和舷側板分彆采用兩重或三重大板結構,船上多檣多帆,便於使用多麵風。大船上又都設有小船,遇到緊急情況可以救生、搶險。每隻船上都有大小兩個錨。行船中也有探水設備。這些極適合於遠洋航行。

宋代所造一般的海舶叫“客舟”,“長十餘丈,深三丈,闊二丈五尺,可載二千斛粟”,“每舟篙師水手可六十人”。內部有獨特的水密艙構造。客舟分三個艙:前一艙底作為爐灶與安放水櫃之用。中艙分為四室。後艙高一丈餘,四壁有窗戶。“上施欄楯〔shǔn吮〕(即欄杆),采繪華煥而用簾幕增飾,使者官屬各以階序分居之。上有竹篷,平日積疊,遇雨則鋪蓋周密。”(《宣和奉使高麗圖經》)

“神舟”就比“客舟”更大得多了。宋神宗元豐元年(公元1078年)派使臣安燾、陳睦往聘高麗,曾命人在明州建兩艘大海舶,第一艘賜名“淩虛致遠安濟神舟”,第二艘賜名“靈飛順濟神舟”,自浙江定海出洋到達高麗,高麗人民從沒見過這樣的神舟,“歡呼出迎”。

聽完林靈素的介紹,張安安有點傻眼了,我嘞個去,宋朝的造船能力和水平已經到了這種地步了,已經完全有能力開啟大航海時代了,以自己的水平已經沒法再指點了!

本來張安安興衝衝地將林靈素叫來,那是因為張安安記得某個小說中好像看到古代的船隻都是平底的,很不利於航海,中國這才沒有發展起來大航海,可是如今一了解,宋朝人民已經認識到了,已經有了尖底的海船了,而且還知道江、湖以平底船為主,海航以尖底船為主,那麼以自己那點可憐的水平還怎麼指點啊?

可是不指點的話也不行啊,自己今天把林靈素叫來就是說師祖今天決定指點一下小林子,現在滿懷激動的林靈素還在眼巴巴地等著呢!

張安安開始顧左右而言他了,先是好好地誇獎了林靈素的科研和領導能力,三清院在林靈素的領導之下,取得了非凡的成就,這次千年約戰之所以能如此成功,林靈素的特效組功不可沒!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