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六十章 沈括三(2 / 2)

宋吹 花花和尚老道 3123 字 6個月前

元豐五年(1082年)十月十七日,宋廷以沈括“議築永樂城,敵至卻應對失當”為由,貶為筠州團練副使,隨州安置。

有些人對敵人強悍勇敢,但對熟人(包括同事、親人等)態度軟弱,這便是沈括的寫照。

麵對遼人的凶悍,沈括的回應是:“今北朝利尺寸之土,棄先君之大信,以威用其民,此遺直於我朝,非我朝之不利也。”我大宋愛好和平,但也絕不懼怕戰爭。如果你們一定要背信棄義,撕毀條約,那就來吧。所謂名不正則言不順,隻怕你們遼國的百姓也未必就喜歡戰爭。

麵對悍妻,上司,沈括是一退再退!

看到這裡,大家也應該知道沈括就是人們口中的那種老好人,這樣的人一般不會主動去陷害他人,這也是作者分析沈括背負了千年罵名的告密事件是出自新黨授意。

而沈括之所以不容於新黨,也正是這樣的性格導致。

在王安石第一次被罷相期間,沈括作為當時新黨的得力乾將,對新法的一些措施提出了異議。

熙寧九年(1076年)十月,王安石罷相,吳充繼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沈括到丞相府彙報政務,吳充問及免役法,沈括建議減免窮人的役錢,吳充讚同並上疏彙報給神宗。十一月,沈括再次上書要求減免下戶役錢,並建議朝廷將舊有的差役法和現行的免役法有機結合起來,實行“差雇並行”。

免役法是新法的重要內容,規定所有人出錢代替原來的服徭役。但沈括發現其中有個問題,窮戶原來是不用服徭役的,但新法鋪開後,他們也要交錢代替服役。所以沈括上書吳充,希望能修正這個問題,免去窮戶納役錢的負擔。

沈括以科學家嚴謹的眼光,發現了免役法的問題,批評都很有針對性,也很到位。

但是高智商低情商的沈括忘了這一點,你這個觀點是在王安石被罷相後提出來的,這是新黨萬萬不能容忍的。

熙寧十年(1077年),侍禦史蔡確以依附大臣(吳充)、越權言事(免役法歸司農寺負責)、前後態度不一等理由彈劾沈括。

七月,沈括被罷去三司使、翰林學士,貶為起居舍人、集賢院學士、知宣州。

元豐元年(1078年),神宗打算起用沈括為知製誥、知潭州,蔡確再次上書,指責沈括“反複無常、附會大臣,被貶不足一年,不宜擢升”,詔命被撤回。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