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知道奴隸製度從夏朝就開始了,到了唐朝,奴隸貿易更是達到了巔峰,想要禁止談何容易。
趙宋打擊奴隸製度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直到趙宋的經濟得到飛速發展,有了打擊奴隸製度的外部條件,再配以律法規定禁絕了私屬奴隸、也不允許將良民賣為奴隸。
首先,我們可以了解一下奴隸的來源,要知道若是隻要有一絲可能,沒有人願意將身家性命交於他人之手,先秦、秦朝時代,奴隸多產生於戰爭,從敵方俘虜的庶人與軍人很可能成為奴隸,也有罪犯被貶為奴隸的,犯叛逆罪的,有時全家乃至全宗族要淪為官奴。漢朝以後,奴隸主要來源於土地兼並而形成的私屬,另外人民為躲避戰亂,投靠大莊園主,也成為私屬。
這就可以看出在漢朝之後,奴隸的主要來源就是那些失去了生存資源的百姓,隻要把這個問題解決了,那麼奴隸就會大大的減少。
於是趙宋將因雇傭形成的主仆關係不再視同於良賤關係,巧妙地解決了這個問題。
這麼說吧,因為土地兼並等原因,百姓失去了土地,這在古代也就等於失去了賴以生存的資源,為了生存隻能依附於大莊園主;而大莊園主有那麼多的土地,光靠自己也不行啊,需要有人為其生產;這是一個雙方的供需市場。
百姓沒有生活來源是要餓死的,而莊園主大不了土地荒廢而已,這就決定了百姓在這個供需市場中處於弱勢地位;於是大莊園主便將雇傭關係直接定性為良賤關係,我給你提供工作,你必須成為我的奴隸!百姓沒得選,在生存麵前,自由也就成了奢望,不但失去自己的自由,就連子孫後代的自由也沒了,因為奴隸是主人的私產,那麼奴隸的後代自然也就屬於主人了。
隻需要幾代人,大莊園主便會擁有大量的奴隸,甚至可以從奴隸中選拔出身強力壯者組成部曲,擁有了屬於自己的武力,進而成為動亂的根源,這也是曆朝曆代大力打擊土地兼並的最主要原因。
不過打擊土地兼並是很難的,因為土地兼並最大的受益者就是廟堂之上那些高高在上的決策者們,自己打擊自己這種事情,除非是沒有私心一心為公的聖人,可惜這種人太稀罕了,稀罕到五百年才出那麼一個,就算僥幸出了這麼一個,麵對龐大的官僚集團也是無力回天。
趙宋從經濟的角度出發,我不打擊土地兼並,因為以前的例子太多了,不但沒有什麼成效,反而還有很大的可能造成動亂,我從雇傭關係下手,百姓不是處於弱勢群體嗎?朝廷來幫你!
一開始,那些莊園主還是十分抗拒的,我大不了荒廢土地,那些失去生存資源的百姓可是要餓死的,看誰耗得過誰!
不過趙宋朝廷敢這麼做,早就有了應對之策,一是我直接給錢,與我們現在的救助也差不多;二是減免賦稅;三是債務緩期執行;這些都是針對救得了一時的。
對於那些需要救得了一世的,趙宋朝廷直接招募為兵,來當兵吧,軍餉雖然少了一點,但是勒緊褲腰帶活下去還是可以的。
這樣一來,那些莊園主就耗不下去了,沒人耕種,自己兼並了那麼多的土地還有什麼用?
於是良好的循環就開始了。
至此,趙宋的奴隸現象得到了極大的改善,在總體上得到了有效的遏製。
不過,大家都知道,不管是在什麼時候,都有特權階級,這些人可不受法律的約束,但是終究還是要收斂了許多,就比如權貴們想要蓄奴,就不敢再明目張膽了,隻能通過無憂洞這樣的存在偷偷摸摸的進行了,而將門的部曲數量,也很有默契地控製在了一定的數量,不敢再擴張了,趙宋皇帝也張隻眼閉隻眼,大家都在遊戲規則裡玩耍就行!
趙宋雖然有效的遏製住了奴隸製度,但是有這麼一個人始終是不受法律控製的,那就是趙宋的皇帝,皇帝才是最大的奴隸主,而且還是明目張膽的那種。
像梁師成在趙佶麵前就自稱奴婢,這就是奴隸對於主人的稱呼,而宮裡的這些太監便都是屬於皇帝的奴隸。
後苑造作所,屬入內內侍省,管理著龐大的工匠群體,而這些工匠便是屬於皇帝的奴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