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六十九章 假皇帝一(2 / 2)

宋吹 花花和尚老道 2920 字 6個月前

除此之外,周世宗北伐是發生在顯德六年(公元959年),此時的趙光義應該是二十一歲。

趙光義之所以說自己參與了這兩次戰爭,無非是想說明自己的武功了得,在大宋開國之前就已經是一位戰功顯赫的將領了。

“陳橋兵變”從本質上來說是一件十分不光彩的事情,畢竟趙匡胤是從後周的孤兒寡母手上奪取的政權,但它在大宋三百多年的曆史上,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轉折點,因此是否參與“陳橋兵變”對宋太宗趙光義來說顯得十分重要。

在正史中趙光義不僅參加了陳橋驛兵變,而且,還是陳橋兵變集團的核心人物,是這次兵變的主要策劃者與組織者。

顯德七年(公元960年)的大年初二,身為後周殿前都點檢的趙匡胤奉詔率軍出征,時為供奉官都知的趙光義也在軍中。在行軍途中,趙光義與趙普等人一直明裡暗裡做著策反鼓動工作,為兵變的成功大造輿論,在部隊來到距離開封40多裡的陳橋驛後的第二天早晨,又與眾將士一起闖進趙匡胤的營帳,不容他哥趙匡胤分說,硬是將一件象征皇權的黃袍披在了趙匡胤的肩上。

不僅如此,還有的史書如生活在宋真宗與宋仁宗時代被譽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鞏所著的重要文獻《隆平集卷一·太宗皇帝》一文竟然還說,陳橋兵變時,市不易肆,也即士兵入城,秋毫無犯,也完全是趙光義的功勞。說是趙匡胤既被黃袍加身後,回師向開封進發,在進城之前,趙光義攔住趙匡胤的馬頭,叩馬而諫:這次回師開封,將士們如果自恃功高,大肆搶劫,使得老百姓肝腦塗地,那就絕不符合應天順人的精神!最好是要諸軍將領立下嚴守軍紀的誓言,然後前進。硬是給他哥上了一堂極為生動極為重要的政治課。

如果真是這樣的話,那麼,趙光義真的是很有見識,很有思想,而且也極富有仁愛精神。而按照正史的觀點,顯然,也正是由於趙光義的友情提醒,趙匡胤才與將士們約法三章,確保大軍進城秋毫無犯。

據說,趙匡胤對自己的這個弟弟非常賞識,稱讚趙光義很有謀略,也就是從這個時候起,就有等自己百年之後把帝位傳給弟弟趙光義的想法。

如果照此看來,趙光義的確是宋帝國的開創者與奠基者。趙匡胤之所以能夠華麗轉身,成功變臉,幾乎在一夜間就由後周殿前都點檢變成大宋天子,而且成為一個聖明、仁愛的天子,在很大程度上應該歸功於自己的小弟趙光義的鼎力相助。

倘若說,趙匡胤是這場政治戲劇的男主角,那麼,理所當然,毫無爭議,與趙普一樣,趙光義則顯然也是這場政治戲劇的總策劃、總導演、總劇務之一,他所發揮的作用很顯然比他的哥哥趙匡胤之上,也為以後的兄終弟及埋下了伏筆,這趙宋的天下是我趙光義和哥哥一起從孤兒寡母手中搶來的!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