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禹偁的《建隆遺事》的記載,更是能讓高粱河車神憤怒得七竅生煙!
這本文獻是這樣記載的:上初自陳橋即帝位,進兵入城,人先報曰:“點檢已作天子歸矣!”時後寢未興,聞報,安臥不答,晉王輩皆驚躍奔走出迎。——《邵氏聞見錄》卷七引《建隆遺事》
陳橋兵變那一天,趙光義根本就沒有隨軍出發,他隻是在開封留守,正陪著自己的母親杜太後。後來,當聽說自己的哥哥黃袍加身後,趙光義立刻騎上一匹馬,出城迎接自己的哥哥去了。
而且據考證,《飛龍記》這本趙普記錄陳橋兵變和趙匡胤建立宋朝整個過程的回憶錄裡麵,關於陳橋兵變的片段裡麵,根本就沒有出現趙光義的名字,當時的趙光義根本就不在陳橋驛。
要知道趙普就算不是陳橋兵變的最主要的策劃者也肯定是主要策劃者之一,而且《飛龍記》成書的時間段,陳橋兵變的那些最主要的參與者都還活著,如果趙光義真像正史裡麵說得那樣,起了那麼大的作用,趙普敢不寫進去嗎?趙光義會不鬨嗎?鬨將起來,以宋人那麼愛記錄的性格,能不將這些記下來嗎?
再來分析一下《建隆遺事》的可信度。
《建隆遺事》的作者叫王禹偁,生於後周顯德元年(954年),宋太宗太平興國八年(983年)進士,卒於鹹平四年(1001年)。
根據史料記載,在第三次編寫《太祖實錄》的過程中,由於沒有領會到領導的意思,再加上自己秉筆直書的傳統,結果王禹偁被冠以“背後非議、誹謗領導”的罪名,被貶到黃州去了。
在被貶期間,王禹偁憤然持筆,他書寫了《建隆遺事》這本書籍,最初名為《篋中記》。“篋”指的是箱子;“篋中記”的意思就是箱子裡的書,暗指難登大雅之堂的事。
王禹偁在自己的《敘》中,說得非常直白:“太祖英明神武,曠世無雙,自受命以來,勵精圖治,國家欣欣向榮,這是一件功德無量的事情,這些也是我王禹偁親耳所聞、親眼所見的。但是,現在有些史官在編纂曆史時,他們多有忌諱,不敢真實記載,最近聖上又在大規模修改《太祖實錄》,我怕這樣長久下去,很多事情就會不為人知,不會流傳於後世了,所以我把這些事情整理了出來,一共十幾件事情,也算是為曆史做了一份貢獻了。”
比較可惜的是,對於這麼一本書,高粱河車神是不可能不理不睬的,沒過多久,這本書就被徹底銷毀。
根據宋朝研究者的考證,雖然《建隆遺事》這本書已經失傳了,但是,其他書籍還是引用了不少《建隆遺事》的故事,一共有十一件之多。現代史學家們對這十一件事情進行了詳細的考證,最後得到了一個令人信服的結論:《建隆遺事》上麵介紹的內容,大體是可信的,或者更接近於當時的事實。——顧宏義《王禹偁考》
李燾在《續資治通鑒長篇》中詳細地描述了趙光義在“陳橋兵變”中的作用,並且描述了“匡義立於馬前,請以剽劫為戒”這麼一個非常重要的情節,是趙光義在趙匡胤率軍回開封時,扣馬進諫讓士兵回兵營不要搶劫,因此趙光義就成為了“陳橋兵變”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參與者。然而李燾在記載這件事的時候,加了“《舊錄》禁剽劫都城實太祖自行約束,初無納說者,今從《新錄》”這麼一個注釋,這說明《舊錄》的記載是趙匡胤自行約束士兵的,而趙光義及其後代編寫的《新錄》中記載的是趙光義攔馬進諫的,這個注釋表明了趙光義在繼位之後,對他早年間的曆史進行了太多的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