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惇隻要有點政治頭腦,從提出計劃的那一刻開始就需要避嫌,努力撇清自己與這個計劃的聯係,甚至哪個權貴能上桌也是皇帝全權做主,章惇連一點建議都不能提出。
章惇之前聯係的那幾家是屬於不管是誰做皇帝都能上桌的那種,也隻有和這幾家先通好氣了,讓這幾家知道其中的厲害並穩住這幾家,這樣在計劃實施的中,這幾家才會按住自己的貪婪之心不會提前進場,引發不可控的局麵,造成更大的動蕩。
哲宗皇帝見章惇提出計劃後乾淨利落的就出宮了,知道從這一刻開始章惇就已經開始避嫌了,也表明了章惇的態度,不由感到章惇對自己的忠心。
章惇走後,哲宗皇帝開始反複衡量章惇的計劃,思量如何用最小的代價達成目的,其中最關鍵的便是平叛的速度,如何利益交換來平衡朝中的勢力對於哲宗皇帝來說不難,難的是如何在叛亂發生後,將事態控製在一定的範圍內,快速平定叛亂就成了重中之重。
對於如何平叛,哲宗皇帝決定找個信得過的懂軍事的親近之人詢問一下,於是想到了李憲。
李憲以中人(即宦官)為將,一生中大部分時間轉戰於西北邊陲。在宋神宗時,屢次參與監督、指揮邊境的征討活動,能提出一些好的建議並取得勝利。一度兼管財政,節省冗費十分之六。
元豐四年(1081年)六月,北宋乘夏廷內亂,調集熙河、麟延、環慶、涇原等五路大軍二十萬攻夏。宦官李憲任熙河經略使,率熙、秦兩州軍隊為一路,由熙州(今臨洮)往北,攻擊西夏背麵。八月,李憲以大將李浩為先鋒,由今臨洮出發,翻越馬銜山,至康古城(今榆中境內),進而取西市新城(今榆中三角城),九月二日,攻克蘭州。
李憲設帥府於城內,並建置蘭州。次年正月,宋廷改熙河路為熙河蘭會路。蘭州歸入北宋版圖。
李憲中人(宦官)出身,深受宮裡的信任,然而卻不受高老太後的待見,元豐八年(1085年)三月,先是被高老太後降為永興軍路副都總管、提舉崇福宮。次年,降李憲為宣州觀察使、提舉明道宮。
元祐三年(1088年)閏十二月,李憲因明道宮使任滿,請求告老致仕,被除授為右千牛衛將軍、分司南京,準予居住陳州。
元祐五年(1090年)十二月,李憲再任延福宮使、宣州觀察使、提舉明道宮。
次年五月,哲宗準許他“任便居住”,至同年八月,又同意他以右武衛上將軍致仕,但因中書舍人孫升諫阻,而收回成命。
元祐七年(1092年)六月,李憲逝世,終年五十一歲。
紹聖元年(1094年),哲宗親政,有重興西北軍事之意,遂追贈李憲為武泰軍節度使,賜其諡號為“敏恪”。至紹聖四年(1097年),改諡“忠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