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雙方於邊境設置榷場,開展互市貿易。
澶淵之盟後,宋遼之間保持了百年和平!
張安安當年學得再渣,也知道這是個恥辱的盟約,但是來到宋朝後,張安安卻發現宋人對此有著完全不同的看法。
澶淵之盟最讓人詬病的就是那三十萬歲幣,然而宋人卻是覺得太劃算了!
據說,曹利用去遼朝訂盟、討論歲幣數額之際,宋真宗趙恒告訴曹利用說:“如果實在沒有辦法,就算要百萬也可以。”
寇準知道後,卻私下警告曹利用說:“雖然有敕命,但你答應的數額不許超過三十萬,超過三十萬,我就要斬下你的頭顱。”
曹利用回到宋朝之後,趙恒急問金額,曹利用不敢直說,隻豎起三根指頭,趙恒以為是三百萬兩,大驚失聲脫口道:“太多了。”過了一會又自我安慰道:“是太多了,但就此把事情了結也好。”等知道是三十萬時,如釋重負,轉憂為喜,對曹利用大加賞賜。
30萬的歲幣支出不及用兵的費用(3000萬)百分之一,宋人從朝堂到坊間都覺得這是一筆極為劃算的買賣,甚至津津樂道,沒有什麼是用錢擺不平的!
從經濟的角度來說,澶淵之盟確實很劃算,也導致了其後宋人習慣用錢去解決一切,比如與西夏的慶曆之盟!
凡事有利有弊!
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如果隻算經濟賬的話,那麼就離衰敗不遠了。
澶淵之盟讓宋人丟失了一個民族的精、氣、神!
澶淵之盟之前,宋人還在為收複燕雲十六州而努力;澶淵之盟之後,宋人便在再無進取之心!北地漢人也從此以後與中原離心離德!
與其說北宋亡於金、南宋亡於蒙元,不如確切地說是亡於北地漢人!
王安石和富弼便認為澶淵之盟之後,宋朝真宗、仁宗、英宗三朝“忘戰去兵”,禁軍河北軍和京師軍“武備皆廢”,隻剩下陝西軍可用;馬知節、曹瑋、王德用等武臣被排擠,文臣掌握了西府的支配權,王欽若和陳堯叟深獲寵幸,以至於導致慶曆增幣。
張安安現在要做的便是找回宋人的精、氣、神!
這個想法盤旋在張安安腦海中已經很久了,如今正好用上。
張安安指出,自從耶律延禧出兵雁門關的那一刻起,澶淵之盟便不複存在了!
如今宋遼兩國,隻要認自己這個兄弟,認自己的調解,那麼兩國就需重新簽訂和約!
至於和約的內容嘛,張安安也就這點水平,彆指望太多,簡單粗暴地將澶淵之盟中關於歲幣那一項給劃去了,改為了互援互助,一方有難向另一方求助時,不得推諉,必須全力相助!
趙佶本就已經對張安安奉若神明,況且這樣的和約對大宋有利,即使自己班師回朝,對天下百姓也有了交代,自然是並無異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