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明華不知道兩個姑娘背後議論他,這幾天他除了吃飯睡覺,彆的時間都在修改《平凡的世界》,抽空時間再寫寫《雪中悍刀行》——命吊住行。
當然不會忘記跑到學校不遠處的棉織廠附近一個國營大商店,一口氣買了十幾包三鮮伊麵。
今天是星期四,明天下午有課,到了下午方明華暫時停碼字工作,備明天的課程。
明天要講意識流,自然要有具體的書舉例子,周一他一口氣說了那麼多書名,主要目的是讓學員們開闊眼界,擴大知識麵。
用作舉例子的其實就兩篇,一篇是自己寫的《太陽照常升起》,另一篇是《牆上的斑點》。
這是弗吉尼亞·伍爾芙創作的短篇意識流,發表於1917年,也是其第一篇意識流作品。
以內心獨白寫成,女主人公從牆上的一個斑點引發出自由聯想,采用的是“記錄”人物意識流動的心理結構。
它沒有故事情節,按“我”看到“斑點”以後微塵落到頭腦中的順序,作為的主體結構,以此展示“我”此時此刻的“內心真實”,並將人物的意識流動置於作品的主體地位。
典型的意識流寫作手法。
他看過這本,可惜現在手頭沒有這本書,於是就到圖書館去借,工作人員告訴他,圖書館藏了弗吉尼亞·伍爾芙兩本集,可都已經被借走,到現在還沒有還回來。
方明華估計是講習班那幫學生借走了,這種偏小眾的一般沒人會看。
“請問是哪位學員借走了嗎?”方明華問道。
管理員拿出借閱本很快查到借書者的姓名:“是講習班的餘樺。”
哦,是他。
“我去找他。”方明華轉身出了圖書館。
餘樺就住在四樓方明華的頭頂,他上了四樓走在樓道裡,還沒到門口就聽到裡麵傳來熱鬨的聲音。
“餘樺,這麼大的喜事,怎麼不請客?”
“對,如果是我,連請大家三天!”
什麼好事?要讓餘樺請客。
方明華好奇走過去,門沒關,裡麵已經有六七個學員,都是他們班的。
他們看到方明華過來,紛紛打招呼。
“餘樺,你啥好事?大家要讓你請客?”方明華問道。
“方老師,你不知道啊?”何力偉搶先一步說道:“今年的全國中短篇優秀獎名單公布出來了,餘樺寫的《1986年》獲得優秀中篇獎!”
“是嗎?報紙在哪,讓我看看。”
立刻有學員遞上一份光明日報。
方明華仔細看了看,除了餘樺的《1986年》,還有莫岩的《紅高粱》、王安依的《小鮑莊》獲得優秀中篇獎,而鄒誌安寫的那篇《支書下台唱大戲》獲得最佳短篇獎。
不錯嘛.
《延河》雜誌社一共推薦了六篇,其中四篇獲獎,這成績放到任何一個雜誌社都是一份靚麗的成績單。
方明話微微一笑,看著有些激動的餘樺:“這客你得請。”
“方老師說了,那我就請!就今晚!還是那家自由市場那家飯館。”餘華馬上答應。
好歹獲獎有300元的獎金,請客足夠了。
“方老師,也邀請你去。”
方明華點點頭,這個邀請自己得去。
隻不過,怎麼又像在西京,和賈平娃他們那樣?
老是吃吃喝喝的。
當然,他也沒忘記正事,問餘樺借了那本《牆上的斑點》然後離開。
晚上喝酒,得把課備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