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幸福小區,進了自己家裡,宋棠棠不在看樣子已經去上班,方明華痛痛快快衝了個涼,穿上背心大褲衩一下子舒服多了。
到了下午也懶得做飯,出門到南門外一家小餐館吃了一碗油潑麵,到了天黑的時候,媳婦宋棠棠回來了。
看見明華坐在客廳裡看電視,邊換鞋邊問道;“怎麼樣?這一趟出去好玩吧?”
“還可以,我們還去了一趟銀川談了一筆生意。”方明華笑著回答道。
“哦?”
方明華就把去不板凳村所見所聞包括捐款,以及到銀川見到張先亮準備合夥成功西部影視城的過程詳細解釋給宋棠棠。
“好啊,你在家休息抱娃,我過兩天帶人去銀川。”宋棠棠說話乾脆利落。
方明華本來還想說什麼,看到媳婦這樣子搖搖頭什麼也沒說。
三天過後,宋棠棠帶著幾個人離開西京,乘坐火車趕往銀川,趙紅軍也去了燕京,方明華徹底清閒下來。
當然,每天傍晚天涼快點帶兩個娃出去溜達溜達成了自己的工作,剩餘的時間,除了練字、欣賞畫,就要動筆寫點東西。
寫什麼,其實他早已經想好。
正如青少年發展基金會那個於副秘書長所說的,寫農村教育。
2009年,第八屆茅盾文學競爭異常激烈,一共有20部長篇入圍,提名名單裡不乏劉震雲的《一句頂一萬句》、莫岩的《蛙》蔣子龍的《農民帝國》蘇童的《河岸》葉廣芩的《青木川》等事前文學界看好的熱門作品。
但最後,一本並不太起眼的卻殺出重圍,和大熱門《蛙》《一句頂一萬句》等四部作品一起獲得這屆茅盾文學獎。
他就是作家劉醒龍寫的《天行者》。
作者以中國20世紀90年代貧乏的鄉村教育為背景,講述了一群在貧苦生活中無私為鄉村教育事業做出貢獻的民辦教師為求轉正而發生的辛酸故事,也反映出被人們遺忘已久的鄉村民辦教師曾有過的艱難曆程。
當時的授獎詞是這樣說的:《天行者》是獻給中國大地上默默苦行的鄉村英雄的悲壯之歌。一群民辦教師在寂寞群山中的堅守與盼望,具有感人肺腑的力量.現實性、命運感和對人類精神燦爛星空的確信,使《天行者》的意蘊凝重而曠遠。
這部,方明華隻看過一遍,好多內容已經記不清了,但這不要緊,他隻是參考。
原本隻是描寫西河鄉界嶺小學三代民辦教師轉正的故事,時間跨度主要集中八九十年代。
方明華決定把時間線拉長。
在永泰龜城裡看到民國建立的永泰小學,在當時絕對算的上是“豪華”建築,李崇仁像他前輩一樣在那裡堅守。
解放後,下放到板凳村的盧教授並沒忘記的自己的本分——教書育人。
更不用說張建林,還有官家堡小學的那位李老師,他們更是和《天行者》裡的餘校長一樣,支撐起了農村教育一片天。
就拿板凳村這塊土地作為背景,從民國寫到現在,圍繞這民國時期建成的小學,寫幾代教師的堅守。
無論他們出身如何,信仰怎樣,但他們都為這個民族的教育、文明傳承默默貢獻著自己的微薄之力。
就寫他們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