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散文學會可不是山寨機構,成立於1984年,國家一級文學團體、全國性文學專業團體,接受中國作協的業務指導,賈平娃就是學會成員,以《商州初錄》、《商州又錄》等散文名聲大噪,成為學會理事之一。
這一屆會長是林非,我國著名學者和作家,他在魯迅研究、散文理論以及散文創作上多有建樹。
方明華拿到信函,認真思索良久,寫了一封回信。
大意是我很高興能加入中國散文學會,但因資曆、能力不夠,恐難勝任學會理事的職務,懇請林會長另選其他優秀作家。
方明華有自己的清醒認識。
自己寫的這部《文化苦旅》預計大約有二十五六篇,作為文化散文集出版已經足矣,不能重蹈餘秋羽的覆轍。
後世有人這麼評價餘秋羽的幾本書:
“當年讀了文化苦旅,挺震撼的,後來讀山居筆記,震撼中又加雜了一絲回味。對中國文化的反思還是有一定的價值的。後來再看千年一歎和行者無疆,感覺純粹就是跪舔老外,沒什麼意思,而且翻來覆去就那麼些貨,一看傾心,再看傾心,三看,就寡味了。”
況且,這種散文很容易出現曆史史實的訛誤(即文化硬傷),被人詬病,據說當年那本《文化苦旅》就有人出書指出多達120多處錯誤,這裡麵當然有吹毛求疵。
何嘗不與餘秋羽成名之後的過於高調有關?
腦袋還是清醒點吧。
以後或許還寫散文,但未必就是文化散文。
雖然方明華一再堅持拒絕理事這一職位,但散文學會會長林非的親筆回信也很有意思,他摘錄了著名評論家雷達在《文藝報》上對方明華所寫的四篇散文的評論:
“現在我們所處的時代,是中國當代散文的發展正麵臨一個新的十字路口。”
“在此之前有兩個重要的文學事件:對楊朔散文的再評價和鈀金《隨想錄》的完成。文學思潮變革的積累已經完成,接下來亟須的就是既具有作家講真話的獨立人格又具有散文藝術特征審美特征的作品。方明華的散文正是在這樣一個文學時代的要求與呼喚下出現的.”
林老先生親自動筆寫回信,方明華隻好接受。
好吧
自己又多了一個中國散文學會理事的頭銜。
整五六月份,方明華都是在查資料、寫文章中度過的。
本來方明華想抓緊時間寫完,但卻接到一個通知。
中國散文學會的通知,他作為散文學會的理事之一,要到鄭州開一個散文創作研討會。
這剛剛當選為散文學會理事,就通知去開會?!
方明華真有些無奈。
不去吧?
這不是純粹不給人家學會主席麵子?
去吧,反正文人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