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裡斯托弗·李揮揮手,讓將軍停止說話,走到自己的辦公桌前拿出一本書,然後從裡麵抽成了一封信。
這是一封林肯寫給波士頓一個母親的信件,這個母親的五個兒子在南北內戰中相繼戰死。
信件的內容是真實的,林肯確實寫過這份信件。不過原件收藏在波士頓曆史博物館,劇組手裡這份是抄寫的。
念完信之後,喬治·馬歇爾看手下的將軍們若有所思,於是說道:“那孩子還活著,我們要找到他,然後帶他遠離戰場。”
這一段戲,放在殘酷的諾曼底登陸戰之後,同時也引出觀眾的思考。
到底為了一個普通士兵,就派出一堆精銳士兵去營救,這樣的交換值不值得?觀眾們各自都有立場,而湯姆·漢克斯同樣有自己的見解。
這場戲在洛杉磯拍攝,結束軍事訓練的主要演員們都前來觀摩了。
趁著片場休息的間隙,演員們都在討論做這件事到底值不值得。
飾演邁克·霍瓦特中士的湯姆·塞茲摩爾說道:“我覺得不值得,戰爭中付出犧牲的不止瑞恩一家。
同樣有很多的兒子,父親,丈夫,在慘烈的戰爭中付出了代價。
與其讓一個普通士兵回家,從而犧牲一隊精銳士兵,不如讓這隊士兵在戰場上發揮作用。
早日結束戰爭,大家都可以早點回家。”
湯姆·漢克斯則有不同的見解,一如他飾演的角色約翰·米勒上尉一樣。
“霍瓦特中士,你說的很有道理。”
劇組期間,為了培養默契,大家都互相稱呼角色的名字和職務。
湯姆·漢克斯繼續說道:“拋開國家精神不談,至少我們要看到影片為人們保留了希望。
一個家庭至少要有個年輕的生命,去延續家族、國家的血脈。
即便戰爭再殘酷、國家再危難,但如果有了希望,至少還能給我們以活下去的勇氣,給在戰場上廝殺的士兵以慰藉,給在後方提供保障的女人們以安心。”
“說得好,米勒上尉。”小吉伯特在後方聽著演員們的討論,聽到湯姆·漢克斯的論述,忍不住鼓掌。
“我也是談談自己的見解而已。”被小吉伯特誇讚,湯姆·漢克斯顯得很不好意思。
小吉伯特卻說道:“我就說,這部影片找你來做主演是最合適不過的,你對影片想要表達的精神了解得很透徹。”
範·迪塞爾這時候問小吉伯特:“導演,如果讓你帶著一隊士兵去救一個普通大兵,你會答應嗎?”
“出於個人心理,我肯定是不希望去做這樣的事情。”
小吉伯特說完,看範·迪塞爾臉色一樂,又說道:“不過作為一個軍人,服從命令是天職,我想我應該會去執行,但結果可能不是很好。”
“所以,導演你做不了約翰·米勒上尉,隻有我能。”湯姆·漢克斯小小的開了一個玩笑。
大家聽到這句話,都樂了。
在北美的拍攝日程結束後,趁著最後一點時間,小吉伯特把原型人物弗裡茨·尼藍給請過來,給演員們上上課,講述自己的經曆。
相比電影裡的一波三折,弗裡茨·尼藍回來的路途無疑要順利得多。
e連攻下卡倫坦灣後,上頭得知弗裡茨·尼藍在第82空降師的哥哥鮑伯陣亡的消息。
同時他在第4步兵師的另一位哥哥也陣亡於猶他州灘頭,不久後三哥在同一周中於緬印邊界被擊落失蹤報備。
同一天中尼藍夫人同時接到三封兒子陣亡的電報,弗裡茨是家中剩下唯一生存的兒子,陸軍於是下令將他優先送回國。
影片裡最後的大戰屬於電影裡虛構的橋段,現實中弗裡茨·尼藍回家很順利,並沒有他被營救這樣一個故事。
但如果影片按照真實的故事這樣拍攝,就會少了很多的戲劇性,也少了可供觀眾思考的空間。
所以在原本的故事上做一定的藝術化加工,是必然的。
小吉伯特和斯皮爾伯格一樣,同樣是想把影片製作得看點十足,也不缺少思考帶來的啟發性,還有深厚的人文氣息。
結束幾場短暫的戲份之後,《拯救大兵瑞恩》正式轉場到英國去拍攝。
因為最後大戰的小鎮和影片當中奧哈馬海灘還在建設中,所以小吉伯特優先拍攝了中間的文戲。
這部分文戲可以說相當的輕鬆,湯姆·漢克斯不愧是兩屆奧斯卡影帝,不隻是自己表現出色,也成功帶動了其他劇組成員。
就連演技一般的範·迪塞爾,都貢獻了非常不錯的表演。
文戲部分可以說輕鬆加愉快,但接下來對演員們來說,才是最難熬的開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