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工廠成立後,立馬遭到各大巨頭的絞殺,每一步都走得極為艱難,小吉伯特都看在眼裡。
按照傳統的方式,夢工廠是沒有取代巨頭的希望的。
想要打敗巨頭們,必須要等待時機,等互聯網再發展發展,智能機時代和移動互聯網時代的來臨,才有可行性。
但那實在太過遙遠,小吉伯特選擇更簡單的路子,把自己變成巨頭公司的一員。
這也是迪士尼和華納想要並購香瓜工作室,而小吉伯特不反對的原因。
想要拿下香瓜工作室,就必須付出一定的代價,足以讓小吉伯特進入董事會的代價。
而一旦進入董事會,那可操作的空間就大很多了,小吉伯特到時候直接來個反客為主,鳩占鵲巢,狸貓換太子。
這方法,可比自己苦哈哈成立一個電影公司,然後和巨頭們天天打仗的方法簡單多了。
《心靈捕手》試映會舉行得很順利,出乎很多影評人預料,這部小吉伯特擔任製作人,索菲亞初次執導的電影顯露出不錯的品質。
在映後的評價中,眾多影評人都送上了好評,這讓索菲亞鬆了口氣。
之後,院線代表試映會參加了試映會,相比影評人,院線代表更看重影片的商業潛力。
綜合下來,《心靈捕手》拿到了一個-的院線評分,算是一個合格的評價。
不過考慮到影片並非在暑期檔上映,競爭不會太激烈,所以院線承諾,一旦院線點映環節表現出色,會根據合同,擴大放映規模。
試映會結束後,試金石影業的宣發主管問小吉伯特:“這部影片有衝擊奧斯卡的打算嗎?”
小吉伯特記得《心靈捕手》確實在奧斯卡上獲得了幾個提名,還拿到了一兩個獎項,於是點頭道:“當然……”
如果按照米拉麥克斯的策略,《心靈捕手》必然挪到十二月底點映,一直持續到奧斯卡頒獎典禮之前,才會大規模上映。
《英國病人》雖然沒有捧起最佳影片獎杯,但幾個有分量的獎項,還是推動了影片的票房。
在奧斯卡頒獎典禮前上映,目前《英國病人》北美累積了3225.6萬美元票房。對一部小成本影片來說,這個票房成績相當不錯。
根據預估,《英國病人》北美票房會超過四千萬,全球票房也會達到八千萬左右。
雖然沒過億,但是米拉麥克斯不僅收回了影片的投資,花在奧斯卡上的公關費用,還大賺一筆。
可以說,是韋恩斯坦兄弟讓大家看穿了奧斯卡的本來麵目,其實就是一門生意。
不過小吉伯特還是決定在四月份就讓《心靈捕手》登陸院線,不采取米拉麥克斯的策略,沒那個必要。
而且,今年十二月的檔期,大船就要來了,沒必要觸那個黴頭。
在試映會之後,《心靈捕手》走上快車道,影片立馬開啟小規模點映。
宣傳的時候都會著重強調這是小吉伯特擔任製作人的作品,從而吸引一部分影迷走進電影院。
點映效果非常好,影迷的評價都不錯。
索菲亞和馬特·達蒙幾個主演則走遍舉辦點映的幾個院線,和影迷線下互動,進行宣傳。
隨著點映的進行,媒體影評人的評論也逐步解禁。
“《心靈捕手》是好萊塢一縷少見的清新空氣,這部電影有著智慧、誠懇和正確的目標。”—羅傑·艾伯特。
小吉伯特頭號影迷羅傑·艾伯特第一時間送上好評。
他雖然沒有參加首映禮,但還是自己去看了點映場,然後第一時間送上好評。
一直不太欣賞小吉伯特的影評人肯尼斯·圖蘭則說道:“《心靈捕手》整部影片基本上是由生活化演技和勵誌感人的劇本所主導的好萊塢優質電影。
導演手法流暢,煽情得宜,深深擄獲一般觀眾的心靈,卻缺乏對社會僵化價值的批判。”
誇是誇了,但也不忘批評影片的缺點,看來就算小吉伯特擔任製作人,肯尼斯·圖蘭仍然沒放過他。
不過很意外,他誇讚了索菲亞。
要知道,當初罵索菲亞最凶的影評人裡,就有他一個。
索菲亞自己私底下和小吉伯特吐槽:“我終於懂了,影評人確實是謝特,隻會搖晃起尾巴的狗。
給他一點好處,他就會搖著尾巴,替你搖旗呐喊。”
小吉伯特則笑道:“所以說,不要太在意影評人的想法,如果按照他們的想法來拍電影,你會上當的。”
索菲亞認可的點點頭:“確實,如果他們懂電影,早就自己來了,何必絞儘腦汁寫什麼影評。
拍電影,比寫影評賺得多很多。”
點映效果相當不錯,在口碑積攢下,加上影評人的吹捧,試金石影業的宣發也很強力。
《心靈捕手》首映前景一片光明,終於在四月十一號,大規模登陸院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