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號角聲,黎明的曙光即將出現,在米納斯提力斯的高坡上,洛汗騎兵已經準備就緒。
根據事先的幾次排練,所有群演都準備就位了。
除了前排是由好萊塢專業的群演之外,組成這個騎兵陣列的,基本都是當地部隊,牧民所組成的隊伍。
十多個執行導演帶著五十多個助理導演穿梭在隊伍當中,安排站位,保證鏡頭裡不會出錯,不會穿幫。
寧浩和其他十幾個中方助理導演,和中方參與的群演溝通:“一會你們看前麵的人,喊deth這時候,就跟著喊,聲音大一點。
有多大聲就喊多大聲,知道嗎?”
“知道了,”配合參與拍攝的部隊紀律嚴明,雖然做群演相當屈才,不過卻能給當地牧民和參與的群演做個榜樣,起到帶動的作用。
白城麵前佩蘭諾平原之戰,是中土世界第三紀元最大的戰役。
它於第三紀元3019年3月15日的黎明時分打響,於落日時分結束。
在這場大戰中,希優頓王恪守埃奧爾之誓,率領六千名洛汗人騎兵奔赴佩蘭諾平原,援助剛鐸。
也正是在這場大戰中,伊熙爾杜的繼承人、阿拉鬆之子阿拉貢,乘著來自大海的風來到剛鐸王國,王者歸來。
他們共同對抗來自魔多的大軍,最終洛汗與剛鐸獲勝,索隆遭到了意料之外的失敗,並折損了大將安格瑪巫王。
這是原著的劇情,而彼得·傑克遜則把時間改了一下,改為白城抵抗了一夜,洛汗騎兵行軍一夜,最終在黎明時分抵達佩蘭諾平原。
小吉伯特則更近一步,洛汗騎兵抵達前的戰鬥,是白天到黑夜的一個轉換。
甘道夫在城中奮力指揮,城中將士浴血奮戰到最後一刻。而黎明前的夜最難熬,最能消磨人的抵抗鬥誌。
就在這個時候,一聲號角的響起,伴隨著黎明的曙光,出現了新的希望。
電影畫麵比文字好一點的就是,文字需要靠讀者自己去想象,而電影直接把想象的畫麵變成現實。
不過文字的魅力在於,人的想象是無限的,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想象的畫麵,各有不同,所以文字才會經久不衰。
等現場所有安排得差不多了,這場大戲正式開拍。
伯納德·希爾穿上盔甲,帶上頭盔,騎上馬,在洛汗騎兵陣前來回奔跑,躍馬揚鞭。
他目光堅定的看著遠方平原上半獸人的大軍,密密麻麻,數不勝數。他能感受到士兵眼裡的恐懼,他需要消除這種恐懼。
於是希優頓王發表了戰前演講,開始做部署:“伊歐墨,帶著你的人從左翼進攻。”
“準備進攻。”伊歐墨舉著旗幟,從左邊退出鏡頭。
“加姆林,跟著王旗,從中間進攻。
葛林伯,穿過城牆後,從右翼進攻。”
希優頓王下的命令不是隨便亂下的,這其實是中世紀常用的一種騎兵戰術。雖然簡單,但在冷兵器,騎兵本身就是大殺器。
中世紀的領主,隻要有五十個騎士,就能稱霸一方,可見一斑。
當然,歐洲中世紀這點體量來到東方,估計會被打得屎都出來了。這是指近代以前,近代在我大清的努力下,成功成為了東亞病夫。
表演繼續,希優頓王繼續發表演講,做戰前動員。
“前進吧,不要害怕黑暗!
奮起吧,希優頓王的騎士們!
揮舞起你們的長矛,刺穿敵人的盾牌。”
雖然聽不懂前麵來回奔跑的老外講的什麼詞,但是伯納德·希爾的表演,那語氣和表情,還是感染了很多中國群演。
可惜鏡頭不能給到他們,否則會是相當精彩的畫麵。
不過這些群演的一些鏡頭,倒是可以添加進絮裡麵,也是一個很有意思的點。
希優頓王陣前繼續騎馬奔跑:“揮劍殺敵,血戰到底,不到黎明不罷休……”
為了讓這股情緒連貫,雖然會有多個鏡頭的剪切,但小吉伯特和攝影組商議了幾個機位的布置。
又能拍攝到畫麵,又保證不會穿幫。
目的是讓伯納德·希爾能夠連貫的演完這場戲,而不用拍一個鏡頭然後就暫停,換個角度再來一遍。
每個導演的習慣不同,小吉伯特的習慣,就是不去打斷演員的表演,使得整場戲能夠連貫起來。
也因此,演員們到他的電影裡,都能有個不錯的發揮,比之前更好的發揮。
這點湯姆·克魯斯深有體會,他在拍攝《芝加哥》的時候,往往是一場戲連貫的演完,小吉伯特才會喊停。
雖然拍攝起來相對辛苦一些,但這一切都很值得,為湯姆·克魯斯捧回了生涯第一座奧斯卡影帝獎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