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未來好萊塢也幾乎一樣爛掉了,老一套模式逐漸被厭煩而新玩的那一套正確模式普通觀眾又不買賬。
雖然看著票房數據都不錯,繁花似錦一般,實則烈火烹油,進入了徹底的擺爛期。
也不知道,到那時候,小吉伯特還能玩什麼來吸引影迷的注意力,
講座的最後,是互動時間,讓現場觀眾提問,主持人讓小吉伯特點觀眾互動。小吉伯特就隨手點了一個,點到了郭凡。
郭凡很激動:“小吉伯特導演,我是你的忠實影迷。”
“啊哈,我記得你。”小吉伯特看著郭凡笑道。
郭凡一愣:“您還記得我?”
“當然,”小吉伯特笑道:“我去北電講課的時候,你就提問過,你的氣泡音讓我記憶深刻,所以我還記得你。”
郭凡這下子驚喜了,而其他觀眾看向他的目光都不一般了,那當中有羨慕嫉妒的感覺。
心想:這小子何德何能?居然被小吉伯特導演記那麼久。
郭凡壓下自己激動的心情,繼續提問道:“從你從影以來,幾乎以每年一部的速度來製作電影,你是如何保持旺盛的創作精力?”
小吉伯特想了想道:“很簡單,因為拍電影是我的興趣所在,我喜歡製作電影的環節,和我的團隊一起。
大家在這個過程中產生各種奇思妙想,思維的碰撞,讓我覺得很興奮。”
人話來說,就是拍電影上癮。
聽著一年一部電影,好像也不是很快的樣子,要知道據說以前港片可是一個星期就能拍一部電影。
但這樣的速度結果就是港片的沒落,雖然不是主要原因,但不尊重電影製作的客觀邏輯導致港片再難以出現精品電影。
前世網絡裡那些,兩三個月就是一部電影,而且都是大投資大製作電影,放在現實中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電影製作不是製片人或者導演拍拍腦門說:“我們去拍電影吧……”
這樣輕鬆簡單,就能去拍攝的。
它必須遵循電影製作的客觀邏輯,有一個配合默契的團隊,完善的前期籌備,合適的演員人選,一個出色的劇本。
加上優秀的製片人和導演,無數行業人才彙聚大家辛苦工作很久很久,才能生產出一部真正意義上的商業大片。
如果都玩小成本製作,小吉伯特都能做到兩個月拍一部,但問題是《魔戒》三部曲單獨一部拉出來,誰敢說兩三個月就能拍完?
很多爛片,就是因為不尊重電影製作的客觀邏輯而產生的。
可能劇本是好的,但就是因為趕工導致沒籌備好,沒拍攝好,於是導致影片爛尾。
這場講座最後在觀眾互動後圓滿結束,對中國電影人來說這次講座隻要認真聽講,收獲還是蠻大的。
雖然小吉伯特講的很多不一定適用於中國電影人,但最起碼給大家帶來了一些啟發和思考,這就足夠了。
第二天,就來到小吉伯特安排的測驗環節了。
說是選五十人進入《符咒之謎》劇組學習,但實際上要多少看小吉伯特的心情決定。
而這次測驗的資格,就關係到這些人能否被小吉伯特挑中。
劉驥走的是導員那邊的關係,而郭凡這邊,劉驥給他走了走社會的路子,弄到了這次參加檢驗的資格。
這次參加測驗的人,一共有三百多人,分成幾間大教室,借用尚海戲劇學院的場地來考試。
按照想象中的樣子就和藝考一樣,考驗各種藝術才能唄!
但到了現場,郭凡和劉驥發現根本不是那麼一回事。
到了現場報名填表後,兩人被分到不同的考場,然後被發了試卷,限時兩個半小時的時間,把這張試卷答完。
試卷當然不是選擇題,填空題,判斷題這種這麼lo的問題。而是一些概念性的問題,需要考生思考,論述出來。
比如郭凡就看到了論新浪潮電影運動對歐洲電影的影響,還有華語電影是否有科幻電影的生存空間,以及技術進步在電影業的發展與應用……
從思想到技術應用方麵,應有儘有。
而考卷的最後,則是一個相當抽象的問題:請你想象二十年後的中國電影市場,描述出來,並給出具體推論。
這些考題都是小吉伯特此前在北美,和自己的團隊心腹討論過後,給這些中國學員出的。
他要的不是一套標準答案,因為做題誰都會做。
他隻是想通過這次測驗,從而了解這些考生具體的想法,什麼樣的人,從而去挑選合適的人選。
郭凡咬著筆頭想了很久,然後在考卷上刷刷刷寫下自己的答案。
他知道標準答案應該是什麼樣的,但他決定按照自己的想法來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