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四章 試映口碑(1 / 2)

天才一秒記住本站地址:[筆趣789]

http:///最快更新!無廣告!

《鋼鐵俠》的事情先放一邊,眼下小吉伯特最重要的任務就是拯救《蝙蝠俠》。

根據事先的安排,《蝙蝠俠:俠影之謎》在四月上旬連續舉行了多達五場的試映會。一共有上千名觀眾,院線代表,媒體影評人看過了電影。

或許是基於現實主義手法製作的電影,有彆於以往其他的超級英雄電影,雖然影片還是好評居多,但仍然有不小的爭議。

首先是媒體影評人,這種類型的影片無疑很對他們的胃口,加上華納影業的公關,使得影片在媒體和影評人那裡收獲了大量的好評。

“一部大膽而傑出的超級英雄電影,是蝙蝠俠電影中最出色的。”—《好萊塢報道者》

“充分忠於原著,這是在同類題材作品中不常見的。”—《綜藝》

“小吉伯特導演頗有想象力地填補與詮釋了億萬家產的繼承人布魯斯·韋恩,如何成為黑暗拯救者蝙蝠俠的俠道之路。

而且,本片也一改上一集過分誇張、弱智的漫畫化風格,采用了較為嚴謹的現實主義手法。

諸如對蝙蝠俠初出江湖、新手上路時的技巧不嫻熟以及最初戰車、戰衣的老土、原始、野性等等細節都讓人覺得真實可信。

此外,該爆炸的就爆炸、該飆車的就飆車,這些都有著較強的娛樂可觀性。”—《洛杉磯商報》

“小吉伯特完全忠實弗蘭克·米勒於1986年創作的《黑暗騎士歸來》那種粗糲大膽、黑暗寫實的風格,同時用IMAX的膠片拍攝模式來勾勒他所期望的歌劇式氣魄。

影片將超級英雄電影提高至空前的高度,濃鬱的暗黑寫實風格也注定會影響到後來的超級英雄電影。”—《芝加哥太陽報》

媒體和影評人大麵積的好評,但這些人對普通觀眾的影響力有限,主要爭議就是來自代表觀眾的試映場中。

看完試映會的觀眾通常都會填寫調查問卷,華納影業會收集觀眾們的評分和評價,來對影片的前景作出一個基本的判斷。

在收集大約630份調查問卷之後,關於觀眾們的看法也大致出來了。

觀眾總體還是好評居多,不過也有意見不一樣的,其中最大的一條就是前半段講述布魯斯·韋恩轉變的過程太沉悶。

而且又是倒敘又是插敘的,看得人眼花繚亂,稍微不注意就會錯過不少劇情。

還有觀眾認為影片不夠娛樂化,顯得有些嚴肅,整體氣質偏向於現實,而非以往超級英雄大片那樣輕鬆化。

院線方麵結合了觀眾評價和自己的的感受,總結出這和以往的超級英雄電影不大一樣,顯得深刻了不少。

因為蝙蝠俠之前帶給人們的糟糕印象,加上影片風格和以往大不一樣,院線決定保守一些,最終給了3600家影院開畫的規模。

而小吉伯特知道院線給出的這個開畫規模時,也不感到奇怪。就這個開畫規模,還是院線看在他多年積累的聲望和號召力,才給這麼多的。

《蝙蝠俠:俠影之迷》不是《王者歸來》那樣質量出色的續作,也不像《無雙》這樣有好萊塢幾大巨星加持的電影。

克裡斯蒂安·貝爾顯然和如日中天的兩個湯姆沒有可比性,更不用說《無雙》還有查理茲·塞隆,達斯汀·霍夫曼等人。

影片也不是《加勒比海盜》這種偏向娛樂化的電影,寫實的敘事風格注定會勸退一部分不喜歡嚴肅的觀眾,這是正常的。

而且喬·舒馬赫的兩部蝙蝠俠帶給人們的糟糕印象還沒有徹底散去,這部電影又是新的三部曲的開山之作,院線謹慎一些很正常。

縱觀所有的係列電影,開篇總是最困難的,小吉伯特也不指望《蝙蝠俠:俠影之謎》能夠做到如同《魔戒:護戒遠征隊》那樣的成績。

隻要能穩住,通過票房回本,基本也就宣布蝙蝠俠電影的重生。

或許也知道拯救蝙蝠俠的困難,華納影業也采取了保守的發行策略,打算先在北美上映。

如果北美市場反響不錯,海外再上映也不遲。

縱觀八九十年代以來的全球電影市場,基本上除了特定的美式屎尿屁喜劇片愛情片,其餘的科幻片戰爭片動作片等,隻要在北美取得不錯的成績,基本也會在海外大賣。

征服北美電影市場,就等於征服全世界,這句話如今可不是說說而已。

小吉伯特也開始帶著主創們,在華納影業的安排下上一些電視節目,其中小吉伯特最常去的就是《艾倫秀》。

在節目上,克裡斯蒂安·貝爾就談到了自己被邀請出演蝙蝠俠的故事。

“當時我正在拍攝《致命魔術》,突然有一天諾蘭導演和我說,小吉伯特導演要和你通電話。”

克裡斯蒂安·貝爾表情誇張道:“隨後我就接到了小吉伯特導演的電話,他問我有沒有興趣出演布魯斯·韋恩。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