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6章 柏林國際電影節(1 / 2)

華娛從2004開始 汽水03 9021 字 6個月前

韓三坪沉默了一會兒,道:“上麵.也想你留在國內。”

說完一頓,又道,“當然,不是留在國內拍藝術片,咱們國內不缺藝術片導演。”

“是希望你留在國內拍商業片,促進咱們咱們內地商業電影市場的發展。”

“這些年,為了推動電影市場的發展,引進了不少外語片。”

“在這種政策下,內地的銀幕數量一年比一年向上增漲,華語片單片票房也突破了3億大關。”

“雖說確實有著不錯的成績,但惡果也開始呈現。”

“那就是咱們的華語片被外語片各種按在地上打,再這樣下去,咱們好不容易發展起來的市場,很可能淪為外語片的牧場。”

“儘管外語片進入內地院線所占有的票房分成比例不高,但.長久下去已然不是票房的問題,而是以華語片的土壤培育了外語片市場。”

“不說以後,就說現在,都有很多人眼裡隻有外語片,對咱們的華語片各種瞧不起。”

“再這樣下去,對本土華語片的影響會越來越大。”

“所以,咱們內地需要更多的新鮮血液。”

“這些新鮮血液並不是張一謀拍的那些商業電影。”

“前幾年剛改革,拍那些類型的電影還可以。”

“現在再拍這種類型的電影,就不行了。”

“好比《滿城儘帶黃金甲》上映那會,雖然取得了非常好的票房成績,但口碑很差,罵聲也不少。”

“一邊是各種外語片讓咱們內地的觀眾大飽眼球,一邊是華語片炒冷飯觀眾的容忍度有限。”

“所以前幾年拍這種電影還行,以現在的口碑就不行了。”

“相對之下,你所拍的商業電影因由沒有炒冷飯,一直備受觀眾好評。”

“現如今,很多觀眾更想看你所執導的商業電影,而不是張一謀他們所執導的商業電影。”

韓三坪一番話說完,側頭看向王樹。

意思很明顯。

不是他在瞎扯淡,而是現實問題表明“上麵”確實希望王樹留在國內拍能夠讓華語片更趨於多元化的商業片。

以此對抗好萊塢電影。

並不說,讓王樹拍商業片將進入內地市場的好萊塢電影乾趴下,而是打著有王樹在內地拍商業片麵對好萊塢電影輸的不算太難看的算盤。

王樹隻有一人,沒人覺得他能憑借一己之力與好萊塢電影抗衡。

隻是想著有王樹在,在輸的不算太難看的情況下,還能推動華語片的多元化發展。

有著王樹帶頭,慢慢的促使其他導演放棄炒冷飯,也拍“新穎”的電影。

慢慢的培養土壤,未來或可與好萊塢電影抗衡。

這個時代,華語片在本土市場是真的被遠渡重洋、水土不服、語言不通的好萊塢電影吊打。

2010年,馮小鋼參加“中國電影與好萊塢合作XJ域”的產業論壇時,自稱剛看完球賽的他腦袋一片空白。

他稍作休息後開始大放厥詞:“那些去歐洲的導演,不要以為自己了不起。”

“我不會英文,但我問過美國人。人家說你的片子iing,隻是客氣話,其實是說‘這哥們有病,不知道怎麼想的,拍的是什麼呢’。”

先是暗諷了諸多前往歐洲藝術片導演,一副這些人對推動國內商業片發展沒卵用的態度。

而後又說:“中國電影很像中國足球,足球與世界差距非常大。電影也是。”

在馮小鋼看來,中國電影已經基本“不缺錢”。

他直接說:“十年前,如果有投資人,不管是做什麼的,跟我說要投資我的電影,我一定會很高興。但現在,我會反問:我為什麼要把這個賺錢的事情給你做呢?”

這話,是在裝比,暗捧他自己已經不缺投資人。

想投他的電影,得求他,而不是他求人。

接著又說:“中國電影的技術就同樣跟中國足球的技術一樣,跟世界差距非常大。”

“《集結號》到《唐山大地震》,我都不敢把最核心的技術問題交給中國的公司,《唐山大地震》的特技最終也是找到韓國特效隊伍。”

說完這些之後,繼續說:“咱們國內.要先拍給國內觀眾看的故事,你要是想著法國的觀眾也能看懂,話都說不利索了,這對創作傷害特彆大。幽默的話最後變成一杯白開水。”

馮褲子直言:“美國編劇在寫劇本的時候,根本沒想過中國觀眾能否聽懂。”

“比如伍迪?艾倫,他就從沒想過京城的觀眾能懂,隻想過紐約的觀眾能懂。”

這話,是在嘲諷熱衷歐洲三大的藝術片導演拍片,路都沒有學會走,便開始想著飛的事情。

不可否認,馮小鋼這次是因《唐山大地震》的成功膨脹了,說了一大堆,不是在裝比就是在裝比的路上。

然而,他說的內容卻都是事實。

第一,內地的一大堆熱衷歐洲三大的導演所拍的電影都是狗屎,一個個全都是臭魚爛蝦。

第二,內地一大堆編劇所寫的電影劇本“不接地氣”,連本土的觀眾能否看懂都做不到,卻想著歐美的觀眾看懂。

眼高手低。

第三,國內電影技術與歐美相差太大。

這些結合起來,就是華語片與好萊塢影片的差距太大,如同中國足球對比世界。

這一番言論,就是為什麼韓三坪、乃至“上麵”會相勸王樹留在國內發展。

其一,都是臭魚爛蝦,真無人可用。

其二,王樹的商業片“接地氣”,最起碼是在講故事,而不是在不明所以。

其三,王樹的商業片相對其它華語片更為新穎,對推動華語商業片多元化發展有幫助。

其實馮小鋼在這次論壇上除了說了這些,還說了內地導演不要幻想去好萊塢的話。

馮小鋼用他的親身經驗舉例說:“多年前何平導演把我介紹給哥倫比亞的公司合作《大腕》、《手機》……以為跟好萊塢合作,幻想自己的片子就可以飛到美國去,其實就是想利用你在中國的影響力,不是要把?的作品推到美國去。跟好萊塢合作,就是將他們的技術方式融合到自己的電影裡,不要幻想從此去好萊塢。”

當馮小鋼的話說完,美國發行商哈維?韋恩斯坦當即拿《臥虎藏龍》和《英雄》來反駁他。

等到這位著名發行商提前離場趕飛機去了,馮小鋼直接拿哈維說事:“我得和你們說說哈維這?人,他經常和中國電影人打交道,慣用伎倆就是買我們電影的北美發行版權。他一開始出價800萬,彆人一看這個就不和他搶了,他當時給20萬美元定金。等到最後拍完了,他說,這電影我不要了,退貨,你想賣給彆人就晚了。他這時候找你,就出100萬美元。”

語氣越說越激動:“你知道中國當時有多少人把他當做救世主嗎?現在一聊到他,就說‘哦,騙子’。”

這番話,本是馮小鋼想裝個比,沒想到被打臉,隻能等哈維?韋恩斯走後,再開始找補。

不可否認,哈維?韋恩斯確實是“騙子”。

但,他也就能忽悠馮小鋼這些沒有走上國際、渴望走上國際的導演。

正如這人所說的《臥虎藏龍》與《英雄》等電影就不在此列。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