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嘛……”
沉思片刻,想到後世工業園區的運行模式,李毅安說道。
“我們可不可以先建工廠?對,就是先把工廠的廠房建起來,大多數工廠的廠房,其實是通用的,隻要廠房建好了,剩下的就是設備安裝了,至於設備,我們在北非還有幾萬台設備,而且等日本投降後,還可以到日本去拆,這樣的話建工廠與設備的拆遷運輸都可以同時進行,這樣的話,應該可以節省不少時間。”
後世工業園區是什麼模式?
不就是先建廠房嘛,先把廠房建起來,然後再招商,生產企業可以直接在現有廠房裡安裝設備,從而節省了許多基建時間。
隨後,李毅安又繼續說道。
“當然了,有些專業性的大工廠,比如冶金、水泥之類的企業,肯定還需要大量的專業設備,專業廠房,我們也可以先根據工廠的類形,開始先期工廠,這些工廠的主體都差不多,也可以先完成大部分基礎建設,等到設備到來後,再進行適當的調整嘛……”
隨後,李毅安又解釋道。
“現在戰爭即將結束,在戰爭結束之後,最重要的就是搞經濟了,如果我們的工廠能夠提前一個月建成,那麼我們就可以提前一個月進入市場,這個市場並不僅僅隻是婆羅洲的,而是整個世界的,所以,我希望能夠提前一些,問題是,如何把這817個工業項目,統籌有序的推進!”
817個工業項目中重點項目有179個,從數量上比唐山一五計劃要多,多出來的是什麼?隻是一些重點民生項目,畢竟,現在婆羅洲隻有一座紡織廠,總不能連布都要依賴進口吧。
事實上,重工業項目比一五計劃要少,比如沒有重型拖拉機廠,沒有坦克工廠,這些項目被放到了長期規劃之中,因為婆羅洲並沒有太過迫切的國防需求。
但是規劃中的造船廠卻有兩家,而且規模極大,相比於坦克,遠洋商船對婆羅洲更重要,那怕是戰爭結束之後,會有采購大量的自由輪,婆羅洲也必須要建立起龐大的造船工業,這是一個海島國家的必然,這就是因地製宜。
至於坦克……反而真的很不重要。
這些德國的專家們都因地製宜的製定了建設方案,當然李毅安也參與到其中,指導一下大方向,這個大方向就是“貿易立國”,就是對外貿易。
思索片刻,保羅說道。
“這需要重新調整計劃,我們必須要列入提前的項目,儘可能的把整體規劃變成遞進式的實施,嗯,就是基礎性的項目先行開展,一部分項目到年底或者明年推行,我們恐怕隻能做到這麼多!”
作為曾經主管德國四年計劃的主管,保羅非常清楚什麼是領袖的意誌,而他所需要的就是必須實現領袖的意誌,這關係到是否能夠獲得領袖的信任。
“但是我會儘可能的推進這一切。”
“嗯,很好!”
李毅安說到。
“那就這麼乾吧!”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