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流體智力大概在20歲進入高峰期,在25歲時會達到頂峰,25歲之後慢慢下降,所以年齡越老流體智力越低。
愛因斯坦在25歲突然領悟,然後在26歲發表相對論,光電效應,質能方程等。
牛頓是在23歲建立微積分,光學,力學,天文學等。
海森堡在26歲提出量子力學的測不準原理。
楊振寧於28歲提出宇稱不守恒,幾年後得諾貝爾獎。
可見科研更看重流體智力,超過一定的年限科學家的各項綜合指標就不足以支撐科研上的創新。
20-30歲,這個年齡恰好是最容易出成果的年紀!
而很多時候,很多科學家一生中最大的遺憾是什麼?
就是他們提出自己的理論之後,受限於流體智力的衰退,導致他們在餘生不能進一步完善自己的理論,或者在自己的理論上進一步研究,從而實現階梯性的躍進。
人類曆史早就證明了一點——天才是有限的,而絕大多數人都是平庸之人。
但是人類的科技進步,離不開天才的靈光一現,天才具有更強的天賦,具有更強的觀察力、計算力、發現力…因此他們可以有更多的機會觸發1%的靈光一閃。
可是天才總歸是屈指可數的,而且天才的年齡也是有限。甚至就連身體也是。結果直接導致了天才的發現,是一群庸才在那裡去繼續發展。
“如果霍金在他25歲的時候時候,去研究他提出了黑洞蒸發理論和無邊界的霍金宇宙模型,那會給量子力學帶來什麼樣的改變呢?”
李毅安的心裡冒出這個念頭之後,突然變得有些不可收拾了,因為他看到的是一個全新的未來,這種未來……充滿了無限的可能。
“沒錯,沒錯,就是這樣,就是這樣……”
李毅安有些激動的來回走動著,他所看到的是一個全新的,不可預知的未來。
或許天才的靈光一現被剝奪之後,這個天才也許會被埋沒,但這隻是一種可能而已有。
而還有另一種可能——就是當天才踩在天才的肩膀上,他們所能取得成就,注定是驚人的!
科學本身就是一種遞進式發展,人類每進一步都是無數人無數人積累的結果。一代代科學家在前人的基礎上進行研究,然後推翻前人的研究,再前進,再發展。
在這種情況下,給那些天才們提供一塊墊腳石,引領著他們在自己開創的領域之中前進,他們必定會取得了更大的成就。
“至少其中的相當一部分人,可以取得更高的成就!”
李毅安又特意強調道。
“哪怕隻是其中的一部分也好!”
心這麼想著,李毅安甚至已經開始思索著,要不要剽竊霍金的理論了,雖然開啟過物理學技能,但是他卻發現自己對霍金的理論,卻是一知半解的。
“這事有點難辦了……”
雖然有些難辦,但是李毅安轉念又說道。
“雖然有些難辦,但是可以提出一個理念,一個構想,然後讓彆人去領悟,去思索啊,當年愛因斯坦不也是思索了十來年嘛!”
現在霍金多大?
十幾歲吧!
為什麼是霍金?
因為霍金,恰好在自己所能觸及的最遠未來……達到了人生的巔峰狀態!
是巧合嗎?
命運……有時候真的很奇妙。
就讓他和其它的物理學家們一起去領悟,去思索吧,沒準十幾年後,他就能夠在其它物理學家完善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究了,那個時候的他應該是剛剛20多歲的年紀,到那時候,他會取得什麼樣的成就呢?
就把這個問題交給時間吧!
雖然心裡這麼想著,但是李毅安微信同樣充滿了期待,期待著天才能夠站在自己的肩膀上成長。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