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不可思議!
肯尼迪那個家夥,居然對“多邊核力量”那麼的上心,這當真是蝴蝶效應嗎?
“多邊核力量”計劃是美國與其北約盟國在核武器控製權上分歧與矛盾發展的產物?同時也是美國企圖抑製盟國的獨立與離心傾向、終結英法兩國發展本國獨立的核威懾力量的一種工具。通過“多邊核力量”計劃將北約盟國的核威懾力量納入美國的戰略軌道之下。
另一個世界,英國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而法國堅決拒絕了,甚至導致了法國和美國的激烈對抗。
而現在呢?
在英國拒絕之後,肯尼迪居然還是不願意放棄。
轉過身後,李毅安看了看柏林,然後走到桌前,頭向文件卷宗點了一下,問道:
“喏,對這件事你怎麼看?”
“這件事不同尋常,英美首腦會晤的不歡而散,讓原本雄心勃勃的肯尼迪深感挫敗,所以,他可能會進一步對英國施壓。”
稍微頓了一下,柏林又補充道:
“但是,我認為,英國肯定不會屈從美國的,自從“閃電危機”後,以美國國內著名的媒體、報紙為代表的一批院外集團的活動也對肯尼迪政府的決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一大批美國新聞界的工作人員對美國政府處理“閃電危機”的方式提出了尖銳的批評。如果失去了民眾的支持,將會對肯尼迪的支持率造成很大的打擊。
所以,英國下一步,極有可能利用其媒體乾擾白宮的決策,迫使其做出讓步,而根據我們從倫敦收到情報,麥克米倫很有可能會元旦過後訪問南洋,他們需要從南洋獲得潛射導彈以及政治上的支持。”
這就是對盟友情報工作的重要性,必須要在他們有所行動之前,做出決策,而現在,從華盛頓以及倫敦兩個方向都有情報傳來。
南洋成為了美國全球核戰略中最大的變數,也正因如此,美國才會想辦法阻止南洋,甚至試圖把南洋也納入“多邊核力量”之中。
“所以,我認為,下一步,是我們和英國合作的事情,至於肯尼迪……他設想通過“多邊核力量”計劃,在我們拒絕的情況下,他們能乾什麼?難道想把布達佩斯的事情,在倫敦上演嗎?”
柏林用充滿諷刺的語氣說道:
“肯尼迪這麼乾,不過隻是試圖用“多邊核力量”計劃,迫使我們停止向英國提供幫助,政治上的用意,大於實際行動,畢竟,我們和英國是不同的。”
肯尼迪那個家夥隻要1撅屁股就知道他想拉出來什麼。不用猜都知道他的目的無非就是想用這個計劃來迫使南洋做出讓步。從而讓英國重新回到談判桌上。
畢竟對於美國來說,他們真正在意的是歐洲。
至於亞洲,我也就是美國全球布局中的一環,隻需要維持基本格局就可以了。
但是英國卻不一樣,英國是美國在歐洲的根本立足點,就美國的利益來說,美國想要在歐洲繼續發揮作用,就必須要依賴英國。
所以,對於肯尼迪而言,沒有什麼比讓英國屈服更重要的事情了。
哪怕是和南洋發生衝突。
“確實是這樣,我們和英國是不一樣,英國嘛……除了我們提供的中程導彈。他們根本就沒有可用的武器,所以,才會任由美國拿捏,美國想拿捏我們,可能嗎?”
李毅安一邊說,一邊看著卷宗,心裡冷笑著。
“這個富家公子哥啊,有些飄了。何止是飄啊,根本就是有些忘乎所以了,在“古巴導彈危機”此之前,大多數美國人對於這位天主教的、愛爾蘭的公子哥總統,一丁點都不感冒,而危機之後,肯尼迪“逼退俄國拯救世界”的功勞,被白宮和美國的媒體反複強調,一場轟轟烈烈的形象公關就此展開,肯尼迪立即從“公子哥”變成了“硬漢”,支持率大漲。
在這種情況下,肯尼迪不飄,那是不可能的,所以在搞定了蘇聯之後,又想拿英國開刀,給自己再刷刷人氣,隻不過,他忽視了一點——英國,還是有幾根骨頭的!”
他把卷宗拉到麵前,再次瀏覽了一遍,說道:
“而且,英國在華盛頓以及美國的朋友也有很多,肯尼迪早晚知道,什麼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砸腳?
玩砸了的是誰?
可不就是那個富家公子嘛!
“古巴導彈危機”一結束,立即秋後算賬的,迫使中情局的創始人杜勒斯辭職,甚至就連同五角大樓也受到打擊,這個公子哥啊!
冷笑一聲,李毅安直接說道:
“他以為全世界都圍著他轉,等石頭砸了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