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為了更方便從我們的巴庫油田進口石油,他們和伊朗協商修建了石油管道,與美國人的30英寸管道不同,他們的管徑是1020毫米,也就是40英寸,這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輸油管線,年輸油量達到1億噸……”
在說出一億噸之後,安東的雙眼中儘是羨慕,畢竟,用石油輸油管線運輸是最便宜最廉價的方式,作為石油專業學生的他們,很清楚30英寸和40英寸管線之間的區彆。當然也知道其中的技術難度。
畢竟,蘇聯也有輸油管線,為了更方便的出口石油,他們建成了“友誼”輸油管道,口徑從1020毫米到426毫米,全長4665千米,把原油輸送到東西歐各國。
“我們現在雖然也可以建造的40英寸管線,但是,在輸油管線控製等技術上,卻落後於他們。”
“這倒也是,聽說他們的輸油管線上安裝有很多電子傳感器,可以直接由控製中心利用電子計算機控製……”
提到電子計算機時,安東諾夫看了一眼這個校園,然後說道:
“世界上第一根晶體管,就是在這所大學由馬塔雷發明的。”
隨後,安東諾夫環視著周圍,目光變得越發的複雜,他用極其感慨的語氣說道:
“他們發明了晶體管,製造了電子計算機,然後又把電子計算機應用到方方麵麵,不僅用到尖端工業上,甚至還用到石油輸送控製上,就連同機械機床,他們都應該用了這種技術……”
此時安東諾夫的語氣變得有些低沉:
“他們的石油輸油管道,甚至比我們製造的還要便宜,因為他們采用自動化焊接機器生產,雖然我們也有自動焊機,可是卻產量卻遠遠低於他們,而為了能夠更快的修建石油輸油管線,我們不得不從他們這裡購買石油輸油管,但是……”
頗為無奈的聳了下肩膀,安東諾夫說道:
“現在巴統卻對我們實行了大口徑輸油鋼管禁運……”
提到西方世界對蘇聯的禁運時,他們的表情都變得的凝重且嚴肅。良久,尼古拉耶夫,才說道。
“這也就是,我們為什麼需要來這裡的原因——就是為了學習,掌握這些技術,生產出我們的產品,然後從根本上擺脫西方世界的禁運。”
在他的話聲落下時,他們的表情無不是變得更加嚴肅,而目光中也充斥著某種使命感——打破歐美國家封鎖的使命感。
使命感!
在汽車即便是駛入那座鋼鐵之城時,季米特裡耶維奇的神情中充斥著某種使命感,他之所以會來到這裡,是為了談一筆生意。
“我們需要在這裡打破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我們實施的禁運!”
在說出這番句話的時候,季米特裡耶維奇的語氣裡仍然帶著憤怒,因為美國控製的“巴統”,因為西方世界的禁運。
隻有被卡住脖子的人,才知道被卡住的滋味有多麼難受。
他們現在就非常難受,因為被卡的有種窒息感。
“可是,總經理,這種事情恐怕非常困難,畢竟,這並不是集成電路,集成電路,它是一種很小的東西,哪怕就是裝在空乘人員的隨身行李箱裡,就可以帶過去幾百塊,上千塊……”
葉夫謝耶維奇在一旁說道,作為蘇南貿易公司業務經理的他,在過去的這些年裡,一直從事著各種各樣的貿易,其實核心就是打破“巴統組織”的禁運,從這裡的各個生產商或者經銷商的手裡采購清單上需要采購的商品,然後再運回國內,所以他很清楚采購什麼樣的商品最簡單,在所有的商品之中,價值最大的,最容易運輸的,就是集成電路,那玩意很小,讓蘇聯民航的空姐們帶上飛機也就可以了,一架往返莫斯科的圖114,就可以攜帶幾千片。
但是,現在他們所需要卻是采購大宗商品,而且所需要的商品之多,也遠遠超出他們的組織能力。
“總經理,我們必須要考慮到這個現實,現實就是,我們不可能把幾十萬噸,甚至上百萬噸物資光明正大的運回去!”
其實,所有的問題就是“光明正大”,這裡所謂的“光明正大”是什麼,季米特裡耶維奇很清楚,就是那些大宗商品需要通過港口運輸,走私個幾千噸物資,還可以隱藏,但是幾十萬噸,上百萬噸?
這簡直就是癡心妄想了!
甚至可以說,想都不用去想,因為沒有一絲可能。
至少在正常人看來,在葉夫謝耶維奇眼裡,這幾乎是沒有任何可能的,畢竟,這樣的活動時間跨度太長,需要經過很多人手,每一個環節,都意味著風險!
“這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要完成任務——讓他們同意賣給我們!”
說話的時候,季米特裡耶維奇就把目光投向了遠處的大廈——鋼鐵大廈。注視著大廈,他的心裡不禁有些擔心——他們願意進行這筆交易嗎?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