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7章 風雲突變(第三更,求訂閱)(1 / 2)

當火車在軌道上“咣鐺、咣鐺”地繞過一處彎曲路段後,很快就駛入一段平直的路段,火車開始在人們的腳下加快了速度,軌道上的鐵輪有規律地嚓嚓作響。

車廂裡的幾名乘客。他們一直在校對一周以來的調查報告。

這幾位穿著西裝的外國乘客,就這麼坐在頭等車廂裡,有的在默默地吸著煙,有的在寫零散的、不連貫的評語,等待著重新開始。

羅躍安一邊抽著煙,一邊翻看著報告,趁著把煙灰彈進煙灰缸的空兒,他問道:

“您真的認為今年的玉米產量會突破1800萬噸嗎?”

“1800萬噸,是完全沒有任何問題的。”

扶了下眼鏡框,王正真解釋道:

“埃塞俄比亞的耕地麵積約1719萬公頃,其中200萬公頃是國有農場開墾土地,那些農場不僅使用現代化的農業機械,而且還有現代灌溉係統,他們使用的是我們公司提供的良種,平均產量每公頃約為3000公斤左右,考慮到輪作等影響,僅隻是國有農場的產量,就高達1200萬噸以上。”

在分析著埃塞俄比亞的玉米產量時,王正真仍然儘不住為其進步而驚歎。

自從幾年前歌名之後,這個國家無疑是整個非洲最耀眼的明星,在來自蘇聯和東歐的農業專家的幫助下,這裡掀開了轟轟烈烈的農業改革,開墾荒地,修建灌溉工程,改良種子,施加化肥,在短短兩年內,埃塞俄比亞的糧食產量就增加了幾倍。

在農業取得翻天覆地變化的同時,來自蘇聯的專家幫助他們規劃了鐵路網,建設了新的公路,鋼鐵廠、化肥廠等現代化的企業第一次出現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

從不曾出現的鐵路,也第一次出現在東非高原上。

伴隨著汽笛的轟鳴,一列火車在鐵軌上奔馳著,火車上的乘客總會把目光投向車窗外——一望無際的玉米田綿延至少天際。

“1200萬噸……”

羅躍安抽了口煙,感歎道的。

“真沒有想到,才三年的時間,這裡的變化居然會這麼大!”

“超過5萬名俄國專家和農業工人,以及幾萬台重型拖拉機和其它農業機械,再加上幾億盧布的貸款援助下,這裡發生的變化,根本就是……”

指著車窗外的土地,王正真說道:

“俄國人改變了這裡的一切。”

羅躍點點頭。

“沒錯,就是俄國人改變了這裡的一切,俄國人帶來了現代化的農業技術、機械以及種子。”

“種子是植物育種公司提供的。”

王剛雷在一旁提醒道。

植物育種公司曾是英國最大的育種公司,不過早就遷往南洋,成為了南洋最大的育種公司,在過去的十幾年裡,公司培育了不少良種,其中以玉米良種最為出色。

“如果沒有我們的種子,俄國人根本就生產不了那麼多玉米,不過他們的生產有問題,我們在肯尼亞的公頃產量在4500公斤左右,而這裡卻隻有3000公斤。”

“從自然條件來說,埃塞俄比亞的氣候是良好的,雨量是充足的,土地是肥沃的,其肥沃的程度不遜於肯尼亞,但是產量卻少了30%!”

皺起了眉頭,羅躍安說道。

“30%的差距吧,還是非常大的,這也是我們調查的關鍵。”

他笑了一下,然後摘下他的角質框眼鏡,舉起來對著燈光,擦了一下,然後又戴上。

“埃塞俄比亞不是俄國,這裡有鐵幕,但是卻不像蘇聯那麼堅實,我們可以通過在這裡獲得的數據,去分析俄國的農業,為國家決策服務。”

雖然嘴上說著“國家決策”,但他們確實是環球貿易公司的員工,在過去的兩年間,隨著俄國人開發埃塞俄比亞農業來到這裡,與俄國人在這裡花費了幾億盧布進行農業開發不同,他們是來和俄國人做生意的。

比如玉米良種,儘管俄國也有玉米種子,但是植物育種公司的種子更適應東非的天氣,甚至還有化肥,雖然蘇聯同樣有化肥,但是南洋生產的肥料平均營養含量為38.7%,而俄國則分彆為27.7%。其他除草劑、農藥等藥劑的產量質量都很落後。甚至就連同聯合收割機,南洋的設備無論是質量還是壽命,都遠超過蘇聯產品。

在一定程度上來說,南洋就是“賣鏟子”的人。幾乎是與俄國同期進入埃塞俄比亞。

過去十幾年裡,南洋之所以能建立龐大的海外商業帝國和科技強國,在一定程度上得益於從上到下的情報機製。最上層的核心科技決策機,就是兼具“谘詢和決策”雙重功能的“綜合科學技術會議”。

作為閣下的智囊團,這是南洋創新決策的司令塔。它的信息收集觸角,覆蓋到各個部委,也為通商產業部省的中長期規劃提供有力的支撐。而通商產業部也有專門的情報機構,負責南洋的中小企業,避免他們卷入信息差而落伍。

而南洋在海外的每個員工,都被要求進行情報信息收集,而且也會進行相應的培訓。情報就是商業活動的根本,也是企業出海不可或缺的助力,沒有情報支持,在海外肯定是會栽跟頭的。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