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7章 雷霆手段(2 / 2)

曆史用無數的事實告訴我們:離開大地和人民,任何人也不會成功。

無論我們在生活上有多少困難、痛苦,甚至不幸,但我們仍然有理由為我們所生活的土地和歲月而感到自豪。

我個人認為這個世界是屬於普通人的世界,普通人的世界當然是一個平凡的世界,但也永遠是一個偉大的世界。”

莊記者越聽眼睛越亮,尤其是聽到最後一句,忍不住拍案擊節。

金句啊!

“江弦同誌,您說的太好了!”

莊記者快速的記錄下江弦的話,激動道:“勞動人民才是最偉大的人!”

另一邊,朝陽分局派出所的四合院裡。

《中國法製報》的記者被領進三間通廈的北房裡,對著仨被命令在地下蹲著麵朝牆的學生拍了張照片。

“你說說這仨學生,太不懂事了。”

包漢新和《中國法製報》的記者同誌握了握手。

“記者同誌,這件事務必報道出去,以儆效尤,斷了這股不正之風。”

《中國法製報》也就是《法治日報》的前身,是最重要的主流媒體之一。

“警察同誌你放心,現在的孩子太不懂事了,也太不懂法,我們《法製報》就是為了民主和法製建設而報道的,這是我們的職責。”

處理幾個,震懾一批。

包漢新這一套雷霆手段效果顯著。

江弦總算是安生下來,沒再收著什麼亂嚷嚷的來信。

“這事兒算是過去了?”朱琳問。

江弦笑笑,“小事兒,不用太放在心上,我已經處理完了。”

這種事你得習慣,以後免不了你也會遇上。”

朱琳緊張了一下,但基本坦然。

“我知道,我心裡有數。”

她屬於有頭腦、有分寸的女人,不然也不會那麼多年都一直四平八穩,沒出過什麼糟心事兒。

隻有一條緋聞,有人臆測她和唐僧徐少華因戲生情談戀愛,謠言傳的滿天飛。

“好些天沒出門了,走吧。”

朱琳看他一眼,“乾嘛去?”

“一塊兒看電影啊,《車水馬龍》,你不去看?”

《車水馬龍》一星期前就上映了。

因為恐嚇信的事情,江弦和朱琳一直都沒來得及去。

六月份,天色晚的越發早了。

江弦和朱琳溜溜達達,來到了電報大樓的斜對麵的老首都電影院。

電影院門口亮著光,售票口掛著的牌子上用粉筆清晰的寫著當日影訊。

蛾子在燈下撲騰,人比蛾子還熱鬨,摩肩擦踵的擠在一起。

“插你大爺的隊,滾後邊兒去。”

“你咋不死後麵兒去。”

“同誌,來張票,要《車水馬龍》的!”

江弦被排隊的陣仗嚇了一跳,“好家夥,多虧提前弄了兩張票。”

朱琳也點點頭,“好久沒看電影了,要是沒要上票,今天還看不成了。”

票是江弦托虎坊路15號的街坊找影院工作的親戚弄得。

這年頭,在影院工作是個很“露臉”的職業,街坊四鄰,親朋好友,人托人、臉托臉“操持”到一兩張電影票,那是

好大的人情。

電影票跟兩枚郵票一樣,紅色兒的,有時候也是綠的。

江弦和朱琳先去門廳的小賣部門排隊買東西,從汽水、雪糕、糖葫蘆裡挑選了兩瓶北冰洋,插上麥管兒,然後在指引員帶領下往影廳裡走。

裡麵嗚嗚泱泱坐滿了人,許多人來回穿梭找著座位,不少人因為座位直接吵了起來,小孩子又在旁邊兒哭,亂作一團。

江弦和朱琳找好地方坐下,聊了一會兒,影廳的燈光便黯淡下來。

倆人齊刷刷的看向銀屏。

銀屏上畫麵一跳,先是顯示出北影廠的字樣和工農兵的雕塑。

影廳所有人都安靜下來。

畫麵是一條車馬如龍的大馬路,路中央,一輛裝滿化肥的三駕馬車不左不右,堂而皇之地行走著,汽車欲超越又因路窄難行。

司機、乘客們腦袋探出窗戶衝“車把式”馬大車嚷嚷。

“讓開!”

“靠邊兒點!”

“快呀!”

叫罵聲和響徹的汽笛聲混作一團。

馬大車不理會,駕著馬車神氣地啃著小蘿卜,悠哉遊哉地緩緩而行。

一個交警過來,教訓道:“你守不守交通規則?啊?快走!”

馬大車都頗為不屑的彆過頭去,還衝著交警同誌的背影小聲嘀咕:

“你懂不懂交通規則?”

“這叫大馬路!”

“馬路就是給我們馬車走的。”

這邏輯鬼才的一通鬼話,把底下觀眾們逗得哄一下笑出了聲。

聊聊幾句台詞,一個又老又賴的老油子形象已經在他們心中立了起來。

銀幕前,朱琳抿了抿嘴唇,緊張的攥住了江弦的衣擺。

江弦察覺到,看她一眼,寬慰的捏了捏她的手。

下一刻,銀屏上,朱琳穿著運動服,開著邊三輪摩托車從車流裡穿梭而出,一陣風似地朝前駛去,看上去特颯爽。

“哇。”

底下觀眾們同時發出一聲驚歎,他們以前可沒見過這樣時髦的電影人物。

“這女的還會騎摩托呢!”

“怎麼了?我們女同誌就不能會騎摩托?”

“我是說人家咋那麼漂亮呢?妥妥的大颯蜜啊!”

銀屏上,陳強演的馬大車和朱琳演的艾京華這對歡喜冤家對一句詞兒。

“彆擋路。”

“男不男女不女的,德性!”

馬大車不以為然地一揮馬鞭,“啪”地一個脆響。

“駕!”

婉轉輕快的音樂響起,片頭的前戲結束,四個燙金的繁體大字出現在銀屏中央——車水馬龍。

幾秒後,鏡頭一轉,編劇:江弦,他的名字排在了第一位,還標了紫色!

第二位才是導演:王好為,標白色。

編劇大過導演在第一位出現,這樣的安排在這年代的電影有很多,原本的《車水馬龍》當中同樣是這樣的安排,先出現編劇趙大年,再出現導演魯韌。

銀屏前,觀眾們一片哄然。

“江弦?是那個作家江弦不?”

“喲,連這位都給請來了。”

“您也知道他啊?”

“可不咋地,難怪我鄰居都說這電影好看呢,人家弄的東西從來就沒差過。”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