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烏龍事件(1 / 1)

楊明聽的高興,看朱家溍正陷入沉思中,急忙起身道:“伯伯,您先暫停,我去趟茅房,等我回來,您再接著講。”說完,一溜風跑出去了。 朱家溍微笑著搖搖頭,衝馬未都說道:“你不去,就起來活動活動身子,久坐不好,特彆是年輕人,要多運動。” 馬未都一咧嘴:“習慣了,整天辦公室坐著,不樂意動彈,等年紀大了再運動,來得及。”兩人說著閒話,等楊明回來。 不移時,楊明急匆匆回來,一屁股坐下來,開口道:“伯伯,您繼續。” 朱家溍嗬嗬一笑:“行,咱就接著往下說。 吳洪裕得了這幅畫後,狂熱到什麼程度?十幾年間,吃飯睡覺上廁所,畫軸不離身。 就是逃難的時候,也隻隨身帶兩件東西,隋智永(千字文)元黃公望(富春山居圖)。 有句話說的好,過於狂熱的愛,未必是好事兒。 吳洪裕臨死時,決定帶走這幅畫,他咋辦的呢?燒了。 頭一天,智永(千字文)灰飛煙滅,今天還能見到(千字文)是因為智永寫過不止一本。 第二天,他把(富春山居圖)剛扔進火盆兒,他侄兒吳靜俺就衝上來,帶著火星子,把畫救了出來。但損傷已不可逆,畫從開頭不到半米處,燒斷為兩截。 開頭一小段,正好一山一水一丘壑,修複重裱後被稱為(剩山圖),後麵一大截被稱為(無用師卷)。” 說到這裡,朱家溍指著畫冊中一處陰影,讓兩人注意看:“這些地方,正是火燒窟窿修補後的痕跡,從窟窿麵積依次縮小,可以反推,一定是在畫軸卷起狀態下,被投入到火盆兒裡的,而不是以訛傳訛說的,投入到熊熊大火中的。 這場火焚發生在清順治年間,從此(富春山居圖)長卷,變成了兩幅畫,天各一方。 彈指一揮間,又過了一百年,曆史仿佛重演了一般,乾隆皇帝又狂熱喜歡上了(富春山居圖),吃飯睡覺上廁所,就是下江南他都帶著。 更要命的是,他好像把這幅畫當成日記本了,沒事兒就拿出來寫幾筆,終於,他寫下了這麼一句:以後展玩亦不複題識矣。 這話聽起來耳熟,在王羲之(快雪時晴帖)上,乾隆也寫過這句話,他意思是,收工,沒空地兒再寫了。 就在他心滿意足,金盆洗手時,意外發生了。 傅恒前來獻寶,手裡托的正是當年(富春山居圖)燒成兩截後的(無用師卷)。 乾隆皇帝一下傻了,如果傅恒獻的是真跡,那自己手裡玩了十多年,都盤出包漿,題成花瓜的(富春山居圖)又是啥情況呢? 從現在來看,很簡單,乾隆玩了十多年的這幅畫,假的唄!準確點說,是明代高手一比一臨摹的,有案可查的臨摹本,現今統計,總數不少於十件。 但乾隆可不知道這些,他當時就懵圈了,低下頭仔細觀看,兩幅畫雙胞胎似的一模一樣,再抬頭看看周圍文武大臣,心裡尷尬極了。 但乾隆畢竟是乾隆,迅速做出兩點指示。 第一,雖然新來的這張,畫的很不錯,但我堅信它是假的。假的也收藏起來,朕……包容大度。 第二,梁詩正你最有學問,代表大家夥寫個鑒定意見唄。 梁詩正趕緊跪下磕頭答應。於是,梁詩正奉旨鑒定的這一段,孤零零題在了(富春山居圖)真跡上。 這出烏龍事件,直到乾隆辭世後,他兒子嘉慶帝,才小心翼翼地給平了反。 花開兩朵,各表一枝。真跡火燒兩截後,前麵那小段(剩山圖)去哪裡了呢?在民間跟憑空消失了一般。 嚴格來說,那小段剩山圖是三無作品。那三無呢?無名稱,無作者,無題跋。 幸好,民國年間,鑒定家,畫家吳湖帆,在古董店裡偶然見到殘破的(剩山圖)。 他看準後,果斷用一件商代青銅器與店主交換,收到自己的“梅景書屋”。 五幾年,沙孟海頻繁多次上門交涉吳湖帆,讓他識相點,拿出來上繳給國家。 吳湖帆迫不得已……最後將(剩山圖)捐給了浙江博物館,成為該館鎮館之寶。 此時,清宮舊藏後半截(無用師卷)真跡,已不在大陸。光頭鄭三發子於四九年,把它帶到了灣灣。 這之後,富春山居圖前後兩截,隔海相望……” 朱家溍說完,雙目盯著天空,久久無語。 馬未都歎息一聲:“先生講的是真好,怪不得石頭能聽進去,我聽了也受益匪淺,以後隻要有時間,我必來聆聽先生您講解。” 楊明則是一副原來如此,恍然大悟模樣。 一幅畫講完,朱家溍停下來,交代楊明好好領悟透徹,做好感想記錄,弄懂,直到真正明白。 馬未都看看時間,起身告辭,楊明也隨著他一起出來。 “唉,我感覺,朱先生和王先生肚裡的學問,就跟趵突泉似的,隨時用,隨時湧出來。看來……你我怕是一輩子也攆不上啊!”馬未都邊走邊搖頭歎息。 楊明拍拍他:“他倆都是世家子弟,這方麵,哪能是你我這種家庭出身可比的,朱伯伯出生後,認識的第一件東西估計就是古董文玩。 王先生同樣如此,我們隻管跟著他倆認識學習,時間長了,比上雖不足,比下肯定有餘。” 馬未都說起王塑小說已經再次推薦給了當代文學,文學社編輯一聽京城文學已經發表,當即決定下期轉載發表。 王塑受此鼓舞,心裡樂開了花,已經迫不及待,動筆開始第二部小說創作。 葉京也重新走出了家門,主動到報社尋他聊天,葉京準備繼續上班,但不會回原來那個雜誌社了,托人調入一家畫報社做編輯。 楊明問起葉歡近況,馬未都歎息一聲:“她……好像在打離婚報告,但她單位沒批準。 她公公找的醫院領導,施加了影響,醫院領導不敢得罪她公公,這事兒就拖著一直沒解決。 她一直在滬城不回來,估計是家裡有難言之事。” () 。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