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九章 巧了麼這不是(2 / 2)

難在一人分飾幾角,跳進跳出還得乾淨利索。

每一段單口活中,人物都不止一個。

即便真的隻有一個人物,那還是得有至少三個聲音。

除了人物之外,不是有一個旁白麼?

除了旁白之外,總會有些物件出現的擬聲詞吧?

每個人物出現,你都得有對應的表演方式。

不管你是語氣輕重,語速快慢,大舌頭,或是大喘氣。

實在不行,哪怕你加上身段、動作都成。

反正,你得將他們區彆開來。

讓每個人物,都有屬於自己的標簽特點。

這就是單口活中最考驗能耐的地方。

劉大師之所以能夠得到一個“單口大王”的美譽,就是因為他人物區分得好。

台下的觀眾,哪怕就是半道走神回來的,聽一耳朵也能直接弄得明白,此時此刻,是誰在說話。

這樣表演,觀眾們才聽得順暢,才舒服。

而劉大師,為什麼能做到這程度?

因為他懂得多。

什麼獨角戲、評話、電影、戲劇等等,好多藝術裡頭的表演方式,都被他拿來使活。

要不怎麼說,好的相聲演員,肚子裡是雜貨鋪呢?

細節拿捏得太到位了,每個人物在他嘴裡都是活靈活現的。

他一個人,直接支棱起了一部戲。

所以有人說,聽他的相聲,有聽戲、看電影的感覺。

這就是手藝成熟,是大能耐!

有些老藝人呢,沒這些本事,但他們生活經驗足。

三教九流,形形色色的人物都打過交道,也能學上那麼幾分。

有了豐富的生活閱曆墊底,他們就能靠模仿這些人來使單口活。

這就是為什麼單口活,總得老藝人才能使出彩來。

台上的表演在繼續,不時來到了“破廟裡,朱元璋蘇醒正餓得難受”的橋段。

但聽唐雲風道:

“哎喲~~倆要飯的一瞧,哎!你瞧,他活過來了,過來吧,給弄了口水。他這兒呢,活過來是活過來了,可是半昏迷,似明白似不明白,還以為自己呀在武科場裡邊兒,跟常遇春、胡大海在這兒打仗呢。迷迷糊糊的喊常遇春‘哎呀,常賢弟呀!’喊常遇春。這要飯的一激靈‘喲!他知道我叫常先弟!’再瞧朱元璋‘來!’‘喲!’那個要飯的也愣啦,‘他知道我姓來!咱們這兒救了一神仙!’……”

這一段出現了三個人物,朱元璋,兩乞丐,外帶旁白,到少四種聲音。

本子裡的朱元璋,餓得半死不死,也是有病在身,腦子迷迷糊糊地。

巧了麼這不是?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