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是個以農業立國的國家,不管怎麼發展,老百姓對土地的渴求發自內心深處,永遠不可能割舍的。
大量的人口過來,對土地的耕種和利用也有極大的好處。溫三還記得另一個重大曆史事件:幾年之後,因為天氣以及多種原因,整個華北平原地區,將會陷入嚴重的糧食危機,大把人因為沒吃的,直接被餓死。
國府的儲備糧食也是嚴重不足,連自己都滿足不了,根本無法顧及到廣大的老百姓。
小鬼子的為燒殺搶掠無疑加重了這樣的災難,加上天氣嚴重乾旱,幾個月都沒有下雨,土地完全絕收。
當時【指揮官】坐鎮陪都,根本沒有注意到這個問題。對於下麵呈報上的來消息,也不是很上心。一心隻想著征兵,征食,以至於耽誤了最佳的救援時機。
在這場大饑荒中,粗略統計死去的老百姓人數超過了300萬人!
這對當時無比嚴峻的抗戰形勢來說,也是極大的打擊。老百姓飯都沒得吃,哪有心思去抗日?
這個重大的曆史事件,溫三是知道的。
他現在控製的區域,就在這華北平原上,山河四省都在他的輻射範圍之內。
如何利用手中的土地,囤積更多的糧食,成為了最重要的一個環節。
特殊天氣帶來的大旱他改變不了,但可以從人禍方麵入手。比如如何占領更多的地盤,將自己的控製區儘量擴大。如何消滅小鬼子,將他們趕出這片富饒的土地。
目前溫三的實控範圍之內,有大片的土地可以耕種。目前人口都不能保證將所有的土地利用起來,更彆說進行開荒了。
土地有了生機,才能快速聚集人口,才能繁榮經濟,提供必要的工業基礎……
這一切的問題,都是建立在土地之上的。溫三對於這一點,腦子非常的清醒。沒有土地的繁榮,空談工業發展就如無根之萍,隨時都可能直接崩潰。
如何把土地安全交到老百姓的手上,並不是一件容易事情。在那個年代裡,老百姓完全是弱勢群體,他們是弱小的代名詞。
跟那些土豪劣紳相比,他們根本沒有任何優勢。即便溫三把土地交到他們的手中,如果沒有嚴格而又合理的管理製度,那些土地很快不會集中到少數人的手中去。
最後又會形成地主壟斷土地使用權,對老百姓進行無情的盤剝。老百姓依然過著吃不飽,穿不暖的苦日子。
這種現象並不是溫三想看到的,他已經在徐州推行土地改革,雖然遇到了不小的阻力,但最後在他的高壓政策之下,還是強勢推行了下去,並且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所以從徐州到連雲港,中間這一大片的地區,也要及采取這樣的管理辦法。
隻是這樣一來,需要他安排更多的人手,花費更多的精力去對這些地方進行監督管理。
所以有事情如果都讓溫三一個人去盯著,累死他也不可能完成。必須要建立一個高效而又有活力,有信仰的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