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六章 糧種(2 / 2)

珠柔 須彌普普 5211 字 6個月前

想到此處,她不再遲疑,立時著人召了兩名農官入宮。

這二人早已聽說朝廷要廣征百姓認耕田地,此事還有當今公主親身參與,多少猜到今日入宮是為為何,本還想著如何好生展示自家能耐,也做好了去代為盯著公主名下耕田的準備,卻不想一進殿門,行禮之後,卻是被人送了兩張畫紙在麵前。

趙明枝使人給他們看了座,道:“不知兩位官人可曾見過這畫中糧種?”

兩人拿著那紙看了半日,又互相商議片刻,方由一人上前道:“回稟殿下,這紙上稻種形狀細長,斷麵橢圓偏扁,又說顏色半透且白,倒像是南邊的秈米。”

趙明枝引身向前,重複了一遍,道:“秈米?”

她稍一停頓,複又問道:“我聽人說米分粳、秈兩種,粳米生時質硬而韌,短且寬,秈米米質脆且易碎,多生南方,不知是也不是?”

雖隻是簡單幾句,卻將兩種米類做了分彆,聽那口吻熟稔得很,不像閨中不事莊稼之事的少女。

那兩名農官詫異地對視一眼,複才應聲點頭應諾。

趙明枝便問道:“

若我想要尋到這圖中稻種,不知能到哪裡去找?”

其中一人向前道:“卻不知殿下為何要找這稻種?京裡多半不太好找,還要往南邊去。”

“好叫殿下知曉,秈米是為下米,與粳米多有不同,粳米煮熟之後表麵似有油,米粒豐肥,口感或香軟、或香糯。”另一人連忙補道,“秈米卻是得米或紅或白,煮而食之少有米香,無論添多少水進去,又怎麼去煮,那米吃起來都是糟乾口,味道極劣,十分為人不喜,罕有農人願意去種,一來難以得價,二來也無人願吃願收……”

趙明枝點頭道:“我也有所耳聞,都說秈米質地甚劣,但既有劣處,還能廣為人知,定也有自身好處,據聞秈米或有能抗水的,能扛熱旱的,能晚種而早熟的,一旦遇得某地洪澇或是大旱,緩和過來,急種相應穀種,倒能搶些糧食回來,不至於顆粒無收。”

她以手去指那圖紙道:“此稻喚作‘金城稻’,乃是我在蔡州時偶遇的南上閩地商人所提,不知哪年朝中自南麵得來,當時謂之‘占城稻’,後與當地稻種相合得出新品,雖味道不佳,勝在十分耐旱,當地水田不多,得了這稻種之後,不少從前不能耕種的田地都做用……”

說完,又看著座上二人道:“今日請兩位前來,一是想知道其中就裡,以這金城稻性狀京中可否來做栽種,二是如若不能,可否在閩地、蘇杭推而廣之,若有難耕難種粳米的田地,就使人另栽這秈米。”

“我看欽天監送來的奏疏,隻說今年恐怕有旱,要是能有這耐旱秈米耕種,再如何口味不好——莫說遇得災年,就是眼下,比之樹皮、觀音土又怎樣?也不至於叫人挨餓。”

那兩名農官互相看著對方,好一會兒都沒有說話,半晌才有一人道:“殿下,農事乃是國之根本,這般新種從前少有栽種過,若是突然推種卻又不能得收,恐怕不甚妥當。”

趙明枝道:“是以特請兩位商議此事。”

她說到這裡,原本溫和的語氣漸漸變得嚴肅起來,壓重音調道:“除卻這金城稻,另還有一種喚作黃穋稻的,聽聞是種極能吃水稻種,不知是不是方才你二人所言‘秈米’種類,若有可能,也可多收糧種,有備無患。”

“此為後續,勞煩兩位先在京中打聽那有無那‘金城稻’並‘黃穋稻’兩樣存貯即可。”

事實上,大晉今歲南麵三路大旱,兩路洪澇,餓死百姓無數,而朝廷為了對戰狄兵,卻又不得不繼續重稅,全是亡國之兆。

若說在這彌天黑霧之中還有半點光亮的話,想必隻剩江南西路閩州通判上的奏章了。

閩地常年遇旱已經不是稀罕事,當年一樣遭遇大旱,卻難得有了豐收,究其原因,乃是州中前年有官員分發了一種叫做金城稻的稻種,頗有效用,當地農人遇旱之後,不得已改種,結果種稻者竟還得以正常收成。

經此一次,金城稻種名聲便做小範圍傳開。

隔年大旱,有留種的將稻種傳賣,果然買家各自補種,都能得收。

如此,朝廷硬生生又靠著兩路糧穀撐了一陣。

另有那黃穋稻,卻是由湖廣幾地的農官多年四下尋覓,又做栽培得來,皆因兩湖並江東、江西多有湖泊,澇田極多,又時有水患,尋常稻種難以存活,唯有這黃穋稻十分耐水,竟能得收。

此時北麵半壁江山皆陷敵手,全靠黃穋稻並金城稻兩樣,才勉強稍作維持。但也因為無人組織,不成規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