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八十四章 三蘇父子(2 / 2)

寒門宰相 幸福來敲門 10881 字 6個月前

章越近來也學著相人,從相書上來說,顴骨高的男子,甚有誌氣有主見,有政治抱負。

“子瞻兄!”

歐陽發兄弟蘇轍都起身見禮。

章越也是起身見禮,蘇軾笑著見禮,然後撫著沒幾莖的短須看向章越道:“這位小郎君是?”

蘇轍上前介紹了,蘇軾也與章越見禮。

歐陽發拉著蘇軾坐下道:“方才聽得子由提及此番經過三峽一睹盛景,這才聽到一半,子瞻兄,三峽之景如何?”

蘇軾坐下即滔滔不絕地講了。

他們父子此番出蜀,先陸行走了近月,然後從嘉州石佛登船,一路覽三峽之勝。

三峽風光雖好,但水路十分危險,既有湍流也有暗石。

歐陽發,章越聽著蘇軾講一行人乘舟勢如奔馬的狂浪中隨流急下之景象,不由心潮澎湃。

蘇軾一路講來,三人不覺入神,有時這邊見波濤洶湧,偶頭抬頭見崖上一茅屋孤立,樵夫背負青天砍柴上山,蒼鷹翱翔於山巔之間。

之後蘇軾再道些神女峰的神仙傳說,三人更聽得如癡如醉。

最後蘇軾道此行他們兄弟二人聯詩百餘,名為《南行集》已托人刊印,到時一人贈一本就是。

三人都是高興。

章越笑道:“受之有愧。”

一旁歐陽發道:“子瞻兄素喜金石,你也刻一閒章贈之,不好麼?”

蘇軾驚喜地問道:“度之善刻章否?”

章越笑道:“略知一二。”

說罷章越將自己隨身帶著一枚閒章遞給蘇軾,哪知蘇軾看了愛不釋手,忍不住問道:“三郎,竟習此刻章之法,不知可否教蘇某。”

章越忍俊不禁道:“好啊。”

蘇軾聞言朗聲大笑,蘇轍則為兄長擦了一把汗,初次見麵就如此,幸虧章度之沒拒絕。

不久一名下人來此向歐陽發道:“老爺在府中設宴款待蘇家客人,老爺還聽聞章三郎君也來了請一並赴宴。”

章越在旁聽了心道,好麼,三蘇一起見了。

章越隨著眾人一並來至正堂。

但見歐陽修與一名知天命的老者正閒聊。

這位老者大概率就是蘇老泉了。

蘇軾蘇轍在嘉祐二年考中了進士,不過還未授官,至於二人的父親蘇洵至今也沒考中進士。

當然蘇洵的文章寫得極好,當年大宋第一學霸張方平讀了蘇洵文章,曾感歎道‘左丘明國語,司馬遷善敘事,賈誼之明王道,君兼之矣’。

之後張方平將三蘇寫信推薦了給韓琦,歐陽修。

兩個兒子中了進士,蘇洵喜極而泣賦詩一首‘莫道登科易,老夫如登天,莫道登科難,小兒如拾芥。’

這首詩蠻‘凡爾賽’的。

嘉祐三年,宋仁宗覺得不可讓這樣賢才遺落,於是讓蘇洵到舍人院考試,蘇洵卻推辭不去。

蘇洵書信與友人解釋,自己一大把年紀,還要去考試,讓人來權衡文章好壞,甚是難為情。我這個人寫文章就是不合於考試的尺度,朝廷若覺得我文章好就用,不好就不用。

到了嘉祐四年時,朝廷再度召他進京考試。

正好蘇洵兩個兒子也服完母喪,父子三人就自蜀一並入京。

蘇洵來京後見了韓琦與歐陽修兩位父子三人仕途上的貴人。

他今日來見歐陽修不是為自己求官,而希望歐陽修能提攜自己兩個兒子。

兄弟二人都是年少及第,長子蘇軾才氣縱橫,連歐陽修都對他人誇讚,三十年後沒人知道老夫的文章,隻知道蘇軾的了。

次子蘇轍才氣雖稍遜之,但穩重慎言。

自己兩個兒子都是可造就之才,自己一個老父年近五十,處處碰壁,一事無成。他們若跟隨自己腳步,怕將來在官場成就也是有限。

故而蘇洵找到歐陽修想讓他照拂兩個兒子,至於自己為官不為官無關緊要。

然蘇洵沒料到,這時歐陽修與韓琦之間因榷茶之事在朝堂上有些意見不一。

三蘇父子都是聞名天下的賢士,韓琦,歐陽修都欲借重他們的名望。蘇洵為兩個兒子話說得口都乾了,歐陽修也沒個承諾,心底不由著急。

歐陽修見章越等人來了笑著道:“明允,小兒輩都到了,我們先入席吧!”

當下歐陽發又引章越見了蘇洵。

蘇洵正憂心忡忡,雖然沒想到為何章越可以入席,但他沒有仔細想下去。

至於章越則鬆一口氣,萬一人家問一句,你怎知老夫自號老泉?那當如何?

眾人至後堂入席,歐陽修喜宴賓客,故而府上廚子時刻備菜。

這一席飯菜十分豐富。

即便有小兒輩在旁,蘇洵仍道:“學士,當初我取二子之名時,見車輪,車輻,車蓋皆有職責於車,唯獨軾若無所為者,然無軾亦不為車也。我為犬子取名為軾,正是懼他不為外飾也。”

“至於轍也,天下之車無不由車轍而行,但論車行之功,轍從不與其中。將來縱是車毀馬亡,也不責難至車轍上。如此車轍於禍福之間,雖無功但亦不為過也。”

章越聽了蘇洵的言論也是心底感歎。

所為父之愛子為其計深遠就是如此吧。軾為車的外飾就好,但不必承擔其責。

轍為車之輪印,參與了工作但將來事情辦不好,也不怪不到自己的頭上。

章越突想起蘇軾那首詩,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惟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

不得不說,父子三人……

此刻歐陽修言道:“數月前,朝廷下旨開製科,陳錢二人入製科四等。天子有雲,製科入四等與進士二三人同。”

“我看明允不如讓他們去試一試如何?”

蘇洵聞言目光一凝,他此番本想讓歐陽修給二子安排仕途的,沒料到歐陽修卻鼓勵蘇軾,蘇轍兩兄弟去考製科。

製科之難,他是知道的。沒料到歐陽修給他們兄弟指了這樣一條路。

製科第一關兩名大臣推薦。

第二關要寫五十篇文章讓兩製大臣點評,這才得到考試的資格。

至於最難的則是製科考試,出題範圍為十一經及注疏,十七史,武經七書等等。

這考官會出六題,稱為秘閣六論。

這六道題目,每道題目三千字以上,必須在一日一夜內寫完。

也就是最少一萬八千字,根本沒工夫讓你構思,提筆就是乾。

最後就由宰相等大臣們親自評定上下,要考核兩次,最後入四等者還要經過天子禦試。

歐陽修道:“下一次製科考試應是在後年八月,若是現在開始下功夫準備,到時或可有成算。”

蘇洵道:“閣試之難……”

歐陽修笑道:“明允多考量一二。”

章越聞言也知製科之難,蘇軾兄弟如今可以直接任官,其實沒必要再費兩年功夫準備一個製科考試。

不過除非對自己極有信心例外。

蘇軾兄弟在嘉祐二年的進士科考試中一個名列四甲,一個五甲名次都不高,若製科考了一個好成績,無疑也縮短幾年仕途。

Ps:本章參考自林語堂先生的《蘇東坡傳》。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