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餉,朝廷不是按時調撥糧餉嗎?是何人大膽,克扣糧餉?”
“鮑鴻之後,蹇大人兼領下軍。”
“蹇碩?這閹貨如此大膽。本太子自去找他。隻是糧餉問題好解決,這良將難尋呀。”
“操手下倒有一人,甚有將略,不知殿下可敢用之。”
“孟德兄如此坦誠,難道本太子還放心不下嗎?”
“操明日讓他去下軍報到。”
“謝孟德兄。”
“殿下不問他姓甚名誰?難道不怕操所薦非人嗎?”
“孟德兄哪裡話,兄推薦之人當是忠勇之士。”劉辯心裡罵道,如果不是本太子實在沒人,怎麼會放心的下,隻希望你還是那個“獻刀刺董”的熱血漢子,不失許子將“治世之能臣”的評價。
“他姓李名典字曼成,曾隨操征討黃巾,頗有軍功,一直在操手下效力。”
“孟德兄推薦的人定是不錯的。”劉辯掩飾住內心的驚訝,李典,曆史記載其“深明大義,不與人爭功,崇尚學習與高貴儒雅,尊重博學之士,在軍中被稱為長者”,當想辦法收為己用。
“謝殿下信任。”曹操見目的達到:“操告退。”
“孟德兄慢走。”
看著曹操的身影即將消失在視線內,劉辯突然想到了什麼,高喊道:“孟德兄最近見過許子將許大家嗎?”
曹操身子一震,未有停留,消失在視線裡。
劉辯感慨萬千,這個曆史上的梟雄真能真心實意幫自己嗎?
其實劉辯的擔心是多餘的。曹操在董卓之亂前還是一心一意想在大漢王朝謀個一官半職的。正像其在《讓縣自明本誌令》中說的“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恐為海內人之所見凡愚,欲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譽,使世士明知之;……後征為都尉,遷典軍校尉,意遂更欲為國家討賊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將軍,然後題墓道言‘’漢故征西將軍曹侯之墓’,此其誌也”那樣。隻是後來為形勢所迫,才一步步走向權臣梟雄的道路。現在的曹操因為父親曹嵩是宦官之後的緣故,是不容於袁紹那些士族之後的,雖然當了“典軍校尉”,也是大家鄙視的對象。曆史上何進聽袁紹的而不聽曹操的就是很好的名證。
今天靈帝讓劉辯兼領下軍,曹操明白是靈帝為劉辯繼位做的安排,作為一個有誌青年,當然想要看看劉辯是否明主,能不能抓住這個機會,混一個從龍之功。當然如果劉辯不是明主,曹操也會毫不猶豫的離開。
當然,劉辯擔心也是理所當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