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聊到建廠地址的選擇的時候,諸位老板提到最多的就是招商蛇口。畢竟蛇口工業區建立最早,基礎設施最完善,其中已經有不少港商投資修建的工廠,他們過去了,也能彼此有個關照。
聽到這裡,劉焱不由插話道:
“諸位老大哥,我覺得你們選取建廠地址的時候,不能隻考慮基礎設施的情況,還要考慮一下環境、交通、周邊相鄰企業等問題。咱們都是做電子產品的,對空氣潔淨度有一定要求,如果你工廠的周圍有一家生產水泥的工廠,那會是什麼感受,大家可想而知了。
招商蛇口開發區現在存在的問題就是,各種企業混雜,毫無規劃。如果在那裡投資建廠,即使現在周邊沒有重汙染企業,將來也很難說。”
劉焱所說的這種情況,在改革開放初期,還是比較常見的。當時的人們根本就不懂產業規劃,產業集群,產業互補這些東西,都是不管何種類型的企業,全部一股腦的塞進一個園區之中。
一個黃姓老板皺眉沉思一會兒,然後向劉焱提問道:
“那依劉老板看,咱們應該在哪裡投資建廠才好?”
劉焱組織一下語言,說道:
“在哪裡建廠都沒關係,關鍵是咱們這些電子生產企業要將工廠修建在一起。這樣,咱們就能形成集群效應,優勢互補,最大程度的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舉個簡單的例子,譬如說我的維創電子公司下屬電子廠生產遊戲掌機,需要覆銅板、二極管、三極管、電阻、晶振等等電子元器件。這些東西各位老板的企業就能生產,如果咱們的工廠分布在不同的地方,我給各位下訂單之後,你們需要組織貨源,然後裝車運輸到我的工廠。這個運輸過程最短也需要一天半天的,如果距離遠一些,花個四五天也有可能。時間耽誤了不說,還會產生不少的運輸費用。
如果咱們的工廠開在一起,假如我的工廠缺少了某種電子元件,那就簡單了,我一個電話打過去,頂多一兩個小時,各種元器件就運到我的工廠了,馬上就能重新開工。如此一來,時間節省了,效率提升了,還能省下了一大筆運費。”
“有些道理,之前在香江,土地麵積狹小,運輸問題還不嚴重。以後去大陸投資,國土麵積廣大,貨物運輸問題,還真不得不重視。電子產品相關上下遊企業全部集中到一起投資建廠,就是一個很不錯的解決方案。”
“大家還是說一下各自準備投資的工廠類型,和投資規模吧。如果咱們投資的工廠互補性高,規模龐大,或許可以集中到一起,組建一個電子產業園。”
“我準備投資一個電子元器件生產廠,主要生產一些電阻電容之類的小東西,投資規模在1000萬港幣左右。”
“我準備投資一個收音機生產廠,投資規模500萬港幣。”
“我要投資一個電視機工廠,生產黑白電視機,投資規模4000萬以上。”
接下來,聚在一起的十幾個老板都報出了自己的投資項目,投資規模從500萬到兩億不等。輪到劉焱時,他直接說道:
“我家要在深鎮投資建立一家CD隨身聽工廠,一家液晶麵板工廠,和一家芯片生產廠,總投資規模,至少在五億港幣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