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二章 共享成果(1 / 2)

像函數計算器、《香江方塊》遊戲、《坦克大戰》遊戲,都是在研發成功幾個月之後,就迅速投放市場,而這些產品迅速取得了豐厚的回報。然後,公司繼續大手筆投入研發,越來越多的資金投入到更多新技術和產品的研發。

因為資金和人才的密集,加上對於創新的鼓勵,維創電子公司每時每刻都有可能產生一項新的技術和專利,而且,轉化成產品的效率,高的驚人。

而俞有澄感覺自己主導的精簡指令集芯片的研發進度,似乎是整個公司最慢的。

因為,現在RISC理論剛剛問世,即使是RISC理論的提出者,目前都還處於摸索階段,光是不斷的閱讀國際上那些新出爐的精簡指令集的論文,就耗費了大量的時間。

再加上,維創電子公司的芯片開發人員的經驗嚴重不足,還需要俞有澄像帶徒弟一般,每天抽出幾個小時,給團隊的幾十人講課。

這樣一半的時間從來學習和上課,一半的時間用來研發。非常像是一名教授在帶研究生,而不像純粹的商業項目。

精簡指令集的理論源頭,起源於1975年IBM公司設在紐約的研究所,一些科學家開始討論指令係統的合理性問題,當時,一些有識之士已經意識到,越來越複雜的指令集存在先天不足,所以,他們開始探討更精簡的指令集,來提高芯片的效率。

1979年以帕特遜教授為首的一批科學家也開始在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開展這一研究.結果發現CISC存在許多缺點。

首先.在這種計算機中.各種指令的使用率相差懸殊:一個典型程序的運算過程所使用的80%指令.隻占一個處理器指令係統的20%。

針對CISC的這些弊病,帕特遜等人提出了精簡指令的設想,即指令係統應當隻包含那些使用頻率很高的少量指令。並提供一些必要的指令以支持操作係統和高級語言。

按照這個原則開發出來的計算機被稱為精簡指令集計算機(Redustruputer-RISC)。簡稱RISC。後來帕特遜的團隊開發了BerkeleyRISC芯片,奠定了其RISC之父的名聲。

在80年代初,真正研發RISC芯片的團隊有不少。

最有實力的團隊,除了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RISC之父帕特遜的團隊之外,還有米國斯坦福大學的約翰·軒尼詩教授,也在獨立進行精簡指令集芯片的研發。

約翰·軒尼詩後來研發的芯片,在商業上更成功,其架構被命名為MIPS架構。它在80年代~90年代,作為高性能芯片,雖然,在PC市場上沒有立足之地。但卻在服務器市場、索尼的家庭主機、掌機,以及工業市場上,擁有不俗的市場份額。

一直到後來,ARM芯片問世,MIPS架構的芯片市場才出現了萎縮。

而ARM芯片之所以能夠戰勝MIPS芯片,並非是因為性能差異,更多是因為ARM芯片價格更加便宜。

ARM芯片最初就是做移動端市場,更注重於節能省點。後來,由於手持終端的井噴,成為了ARM稱王的主要原因。

但MIPS也是一款遠遠比X86更高效的架構,目前,世界上最成熟的精簡指令集,可能就是MIPS了。

維創電子當然不會完全去購買MIPS的授權,如果僅購買專利授權的話,缺乏自主研發過程,未來芯片的技術升級路線,不能自主。

所以,在劉焱的建議下,俞有澄跟米國斯坦福大學的約翰·軒尼詩不斷通過電子郵件和傳真機進行交流,並且,維創公司讚助了約翰·軒尼詩團隊50萬美元的經費,讓其同意未來兩年以內,共享其團隊的研發成果。

由於約翰·軒尼詩的團隊很缺錢,所以,對於維創公司要求以50萬美元的讚助,分享團隊2年內的研發成果,很爽快的答應了。

“俞,很高興你能夠成為精簡指令集陣營的研究者,更令人驚訝的是,你並不拘泥於精簡和複雜指令集門戶之見,流水線技術、在CPU內部增加緩存,這都是非常具備開創性的想法。

當然,我也有一些類似的架構設計,雖然很不成熟,但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吧……”

傳真機開始不斷的吐出一疊疊的圖紙……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