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二十一世紀,港漫更是靠三四十歲的老讀者為主力,這些老讀者越來越少,新讀者很少有增量,港漫市場逐漸凋零!
通過東瀛漫畫的成功經驗,必須要把漫畫的讀者群體圈定在少年12~20歲之間為主,這個年齡段的讀者吸引住了,今後很多人成年也會慣性閱讀漫畫。
至於12歲以下的市場,那是子供向,或是低齡兒童動漫。
現在看來,是最大的市場,甚至,比青少年向的漫畫市場更龐大。但這個低幼齡的動漫市場有巨大的缺陷――沒有鐵杆粉絲。
隨著低齡兒童成長,很少有人繼續粉這種低幼齡的作品。
因為,青少年的價值觀逐漸成長的階段,他們的價值觀接近成年,卻又沒定型。這個時期,接受的很多喜好,成年之後,有很大的概率繼續保持這種審美趣味。
很多年到老年時期,其喜好跟自己12歲~20歲之間,並沒有根本差異。年輕時期的審美,會影響到一生。
《港漫少年周刊》這份策劃,與神火出版社的社長上管小寶一拍即合,實際上,他也一直在辦連載平台,但一直失敗。
本質上,上管小寶靠著《李小龍》這部作品,連載了幾百期,賺的稿費收益即使沒有一千萬也有八百萬了。但是,這麼多年來,他除了買了房子和車子和一定的存款之外,卻遠遠不如汪玉郎那麼寬裕。
原因就是因為,汪玉郎從70年代中期開始,創業就逐漸走向正軌。而上管小寶則是創立了多個報紙、雜誌和出版社,最好的成就既是神火出版社,但如果不是維創出版社的收購和注資,神火出版社也會破產。
作為母公司的老板劉森,拿出了一份辦雜誌的策劃,上管小寶覺得跟他的一些想法類似,自然就是非常樂意執行。
畢竟,這是老板的主意,即使出了問題也是老板這個想法有問題,沒有背黑鍋的壓力。出了成績之後,也能沾光,畢竟執行得力麼。
在策劃出爐不久,神火出版社迅速的開始做出了動作,在香江的紙媒上刊登了一封公開信。
“致香江漫畫創作者的一封信:
諸位熱愛漫畫的朋友們,二十世紀70年代以來,世界動漫產業飛速發展。動漫已不再是低齡幼稚的代名詞,而是繼影視之後,成為又一個新的文化產業。
香江漫畫行業起於草莽,快速發展時期。時至今日,並非我們自誇,事實上,我們在商業成就上,已是僅次於日漫和美漫之外,第三大漫畫市場!根據市場調研,香江本地的漫畫出版市場規模約為4億港元,略微遜色於香江電影,跟香江的音樂唱片市場旗鼓相當。
然而,由於市場機製的不成熟,香江漫畫賺錢的僅是極少數。根據統計,香江至少有5000多名漫畫家,但作品獲得發表的僅有不到十分之一。
因為,港漫采取了落後的師徒製度,某些知名漫畫家,以收徒的方式,網絡一批廉價的代筆漫畫家。另一方麵,大量的漫畫家投稿無門,被行業無形的天花板擋在門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