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能夠給觀眾提供不同影片來選擇,反而讓院線的業績更穩定,所以,電影下畫的時間可以延長。
目前,香江電影市場上水準之上的電影票房區間是在幾十萬元至兩千多萬元之間。大部分的電影劇組都沒有幻想拿到500萬以上的票房。
所以,正常的香江電影製作預算多是低於300萬元的。隻有極少數賣座的導演或巨星,其片酬和票房號召力靠譜,所以,才敢於搞出製作成本500萬元以上的大製作。
沒錯!五百萬以上的預算就已經算是大製作了,而一千萬以上的預算,這個年代更是鳳毛麟角。
劉森思考片刻說道:
“這部電影的預算,提升到1000萬港元吧。1000萬元預算,其中,五成的拍攝費用,五成用於後期製作。希望電影的質量不要讓我失望!”
原本84年上映的《開心鬼》,預算才不過200萬港元,雖然,整體上還是小成本電影。但卻靠著劇情和演員契合,以及電影的音樂更是成為畫龍點睛的手筆。但由於預算問題,打磨的還是不夠精細。
光是電影拍攝過程中需要消耗的電影膠片,就需要精打細算。因為,預算本來就不多,不省著點拍,可能膠片都不足以支持到劇情全部殺青。
好萊塢電影同行拍攝一部電影即使不用特效,也比香江電影更精致一點,本質上,其拍攝所消耗的膠片就比香江同行要多幾倍甚至幾十倍。這樣,後期製作過程中,擁有大量的素材可供剪輯,提升質量的餘地自然就更多了。
劉森把預算提升到1000萬,演員和劇組的片酬不準備搞的太高。那麼,大部分的預算將會投資到電影器材和道具的消耗。這樣,電影至少不用擔心膠片不夠用而湊合著拍攝。
這個年代的港片,大部分的鏡頭,都是能湊合就湊合。馬馬虎虎的態度,也是影響港片質量提升的關鍵。
不能說香江電影人不行,隻能說格局還是不夠大氣。而港片作為華語商業片承前啟後的作用,港片的人才儲備和經驗,直接影響後來的國產電影的水平。
要知道,國內某些舔歐洲電影節的文藝片導演,水平是更爛。
因為,文藝片僅承受極少數人的檢驗,其獲得的反饋指向特定圈子的審美,不代表人類主流的審美。
而賺錢為目的的商業片,直接承受大眾市場考驗,獲得的反饋更多,正是因此,商業片真實的水平是遠遠超過小眾口碑較好的文藝片。
文藝片的口碑本質上是業內互吹,比的是根本就不是質量,而是更深層次的政治因素,或者是圈內人脈資曆。
相當於是講究血統的,有些導演是被圈內認可,那麼,即使拍的是gs,圈內也會把其吹上天,普通人提出這確實是gs。然後,文藝圈表示,你們13格不夠,看不懂……
明明白白的以屁股為倒向,不公開透明,沒有比較完善的可以量化並且服眾的評估係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