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是以內地目前的收入水平,看電影消費的負擔,反而比21世紀要輕。
以內地目前新入職的工人月薪收入30元每月計算,1毛錢一章電影票,即使一個月每天看一場電影,連續看三十場,也不過花3塊錢,占其月收入的10%左右。
而後世的月薪3000元的工廠職工,看起來工資比30年前上漲了100倍。但是,即使電影票價以50元來計,每天看一場電影,三十場電影要花1500元,電影消費已占其一個月一半的收入。
所以,80年代的電影消費,並不是什麼奢侈品,電影院反而是平民化的娛樂場所。而在幾十年後,儘管中國電影票房市場逐漸發展成為僅次於北米的第二大票房市場,但實際上人均觀影人次,反而出現了巨大的下滑。
當然了,目前內地電影的銷售模式,不是票房分賬,而是製片公司向電影院出售拷貝,一個電影拷貝首家上萬塊錢。而內地的電影票的價格很廉價,賺回拷貝的錢,需要10萬人次的觀影。這麼一來,電影院為了收回成本,根本沒有什麼下畫之說,隻要能賺錢,上座率可以,一部熱門的電影在這個年代可以在電影院放映幾年。
所以,《少林寺》內地票房破億,並不是正常的一個月的票房收入,而是至少一年時間積累的收入。由於內地電影院的目前的競爭壓力不大,並不考慮什麼市場競爭和上座率的問題。反而,購買新片拷貝,是一筆非常大的開銷,而老片的拷貝已經花錢買了,不需要再給製片公司分賬,所以,可以把放映周期拉的很長。
香江這樣的成熟的院線分成機製,並不是以賣拷貝為主,相反,不少的靠拷貝製作,還需要發行商拿錢來製作拷貝,一些小型的電影製片公司,拍完電影之後,連製作拷貝的錢都沒有,當然需要找發行商合作。
當然了,香江的電影拷貝成本並非占據電影的最主要的成本,每個拷貝1萬塊錢計,即使在20家電影院上映,也不過僅需要製造20個電影拷貝而已。正是因此,大部分的有實力的製片公司,都是自己把所有的拷貝都準備好了,避免院線發行商,又乘機壓低分賬比例。
在電影票房逐漸進入收尾階段,現階段,每多放映一天,等於是多增長一部分的利潤。
但是由於《開心鬼》並不是以小博大的小製作,而是為了精益求精,而把電影預算提升到了1000萬港元。實際上,1000萬元預算的質量,雖然相對於200萬元的成本,雖然有所提升,但並不會無限的提升其質量。
假設,200萬元投資的電影能賺1700萬票房,提升到1000萬預算,能獲得兩千多萬票房。那麼,以香江電影行業的精打細算,肯定寧可200萬投資,1000萬元拍5部電影。而不會願意把1000萬元投資一部質量雖然有提升,但不會出現本質的變化的電影。
所以,《開心鬼》在香江堪稱的第二部票房破2000萬港元的大片,但在香江電影市場,卻並不能夠賺回成本,畢竟,發分成之後還要扣稅,之後,頂多勉強收支平衡。
但是《開心鬼》最大的好處,恐怕不是電影本身,而是借助電影,把溫米玲、周慧敏、胡麗莎、章曼玉等潛力苗子捆綁,並打造了“開心少女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