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6日晴轉多雲
今天看了一場好戲,果然人類與人類之間是難以相互理解的。
爭端才是主旋律……
即便如此,我還是很樂意去體諒他們的難處,畢竟我是一個友善的卡通人物嘛。
雖然“博士”的出現害死了不少人……
但是我“魔界人”依然是個好孩子……
總感覺有點臭不要臉……
言歸正傳……
“光譜計劃”為“我”帶來了不少靈感……
“惡魔”會因為人類對自身不同的認知而出現增強或者削弱的變化……
而我需要“人類”這種具備觀測能力的存在充當“第三觀測點”……
“善意”
“惡意”
“恐懼”
“憎恨”
“感激”
……
觀測者對“我”或者我的“造物”產生的情感都會被作為“觀測點”的要素儲蓄起來。
複數的“觀測點”會為“我”的“外皮”提供更多的“穩定性”。而當觀測者與“我”和“我”的“造物”產生聯係時,也會收獲相應的“特殊影響”。
這就是我綜合了“光譜計劃”以及之前對“鎖”與“零件”進行實驗後總結出的模式。
接下來需要解決的就是另一個問題。
那就是“外皮”自帶的欲求……
“魔界人”作為初始“皮膚”本身並沒有特彆強烈的“欲求”存在,它的問題是,哪怕有“設定”作為能力的穩定“錨點”也還是有著不確定性。
這種不確定性表現為在“我”作為“魔界人”引導能力的時候,總是存在一定的偏差,而這種偏差是現階段無法消除的。
比如我在想要“治療”某個對象的時候,難免的會因為和對方的認知接觸,由於被無意識觀測到,而殘留下一些難以消除的“回響”。
比如“我”想要複活死掉的貓,“複活”起來的卻是古怪的“幽靈貓”。
比如“我”想要複製某個現實中存在的事物,複製品總是難以和原版一模一樣。
做個不恰當的比喻的話,就好像身在一個清醒的夢中,你開始嘗試控製你的“夢”,但夢境的變化卻總是和你所想存在偏移……
相對於魔界人存在的問題,“博士”的問題更多……
“博士”的存在欲求是“求知欲”,哪怕受到“設定”的限製,它的欲求本質上也是無限的。
有限的“世界”遭遇無限的“欲求”,就好似不可逆的熵增一般,總有一天會被吞噬殆儘歸於“虛無”。
我絕對不要回到“那種”狀態中去……
在找到能切實打破容器的封閉性,也就是跨世界旅行的方式之前,我需要儘量延長這個過程。
對此我有一點新的想法……
我是否可以將身處這個世界之中的“博士”“魔界人”以及其他“相關造物”本身作為“研究素材”來滿足“求知欲”呢?
如果隻是使用“博士”的外皮來研究“魔界人”那也僅僅是“皮”之間的相互觀測。
但若是將進入“研究所”的“人類”引導為“研究主體”來剖析“我”自身,就有可能達成目標。
讓開放狀態的“研究所”成為“求知”的熔爐,不斷從這個世界上最優質的大腦之中榨取足以滿足“欲求”的“思想”。
“人類”作為研究者不斷創造出的“求知欲”將會成為“博士”的“食物”,就像是惡魔以“恐懼”為食一樣。
雖然自己“吃”自己的“肉”以求飽腹的做法看起來有點蠢,但是值得一試。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