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凱”不同於作為“鎖”的“光熙”,性質更接近於“零件”的他,由於容器的非封閉性無時無刻都在流失自身本來的“人格”與“理性”,而推動“天秤”規則超量“活化”分解他人的同時,也加重了自身“容器”的不穩定。)
博士用多餘出來的肢體拿著“研究筆記”進行記錄,一隻長著眼睛的觸角仔細觀察著量杯的底部,確實發現了一道“裂痕”,些許黑色的汁水從中溢出。
“它”有些嫌棄地將手上的量杯丟到一邊,隨後開始繼續“記錄”。
(“人性”的溶液或許有著其他的用途,將其和“情感光譜”理論相結合,或許我可以從溶液中直接分離出“人性”中的各種“情感”,”實驗體“劉凱”這種采集“人性”的行為模式,如是操作得當,最後形成體係,說不定會成為後期穩定製造新外皮的重要一環。)
“求知欲”與“靈感”是滿足“博士”自身欲求的重點要素,“人性溶液”若是能夠穩定的產出,對它而言將會是頗有價值的資源,對維持其“穩定”也有重要意義。
“那麼…先把劉凱這個實驗體的“結構”優化一下…讓它擁有更好的“收集”功能……”
思索片刻,博士將已經寫滿符號的白板翻轉,在空白的另一麵畫出“人性”收集裝置的“設計圖”。
複雜的“管線”“線纜”“齒輪”以及意味不明的機械結構相互結合形成一個龐大的體係,以“人”為原料榨取的“人性之汁”先被劃分為“善意”與“惡意”兩個大類,然後再細分成七情六欲。
雖然博士可以直接將這台“設備”的原型機給製造出來,但它卻並沒有這麼做,反而打算僅僅是將“設計圖”塞進了“劉凱”這個容器之中。
——也許我可以給“試驗品”更多的自由空間,讓其自由的構築與成長,這個過程中或許會迸發出新的靈感以及有趣的變異,雖說變異也許會帶來“劣化”,但也有發生“優化”的可能性。
“博士”的嘴角微微揚起,它對“實驗”本身產生了“期待”,它想知道,將整個世界作為“試驗田”進行可持續性的竭澤而漁,在這個漫長的過程中會收獲多少“驚喜”,又又多少人將與它同行。
“求知”與“期許”最終都會成為“它”填飽“肚子”的食糧。
若是一切順利,這樣的模式將會是之後很長很長一段時間的基調。
“容器微調開始…導入基本設計圖…”
觀測著鐵鏽區教堂的巨大“鏡頭”挪動了自己的位置,從鏡頭四周延展出複數機械觸手,那些機械觸須深入教堂之中。
此刻這座小教堂由於“劉凱”的侵入從外麵看已經發生了一些變化。破碎的窗戶中湧動著黑色的煙霧,含含糊糊的聲音從中傳出,仿若不安的低語。
“劉凱”短時間內過度“推動”“天秤規則”進行“過量活化”造成了自身形態的暴走,原本這個過程是難以逆轉的,但對於博士而言自然不是什麼大問題。
隨著機械臂的深入,那些湧動的時不時浮現出“人影”的黑色逐漸淡去,甚至是破損的彩繪玻璃也像是時光倒流一般恢複如初。
將實驗樣本的“容器”形態複位並優化,再將“設計圖”灌入其中作為核心。
完成對今日第一項課題的乾涉,博士也不過多的浪費時間,直接切換到了另一個鏡頭。
當前博士的鏡頭所觀測的目標,大多都是它可愛的實驗品。
關懷完“劉凱”之後,自然是輪到了光熙。
地點是“市第三醫院”,不過並不是地上對外開放的區域,而是處在地下機密地帶。
現在不光是光熙就連寧醫生以及岸邊為首的島國三人組都在。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