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頭”是博士為自己打造的“觀察道具”,它對於大多數普通個體都是處在“不可視”狀態的。
“鏡頭”的作用僅僅是“觀測”,算是社交道具的一種,類似於人類佩戴的眼鏡,因此並不違反博士的“自限”設定。
同為“它”的外皮,博士與魔界人的能力外在表現,隨著時空的移位,出現了較大分化。
分化與“皮套”自身的“設定”,以及“皮套”是否帶有“欲求”,“欲求”的種類以及強烈程度有一定聯係。
魔界人的能力像是空中樓閣,充滿孩童般想象力,但是“精度”與“確定性”卻相對欠缺。
博士的能力體現則像是嵌合一個個精密的齒輪,需要周密地考慮“材料因素”“條件因素”“普適性”等相關條件。
“博士”以自身“能力”“論證”“真理的雛形”,由“它”之手創造而出的“偽真理”會精巧的嵌入當前世界本身的“規則”之中,而新添加的“規則”將具備普適性,並會因為觸碰到該項規則的個體本身的“思想”“欲求”“二次推演”發生額外的衍生。
所謂的“天秤”規則正是如此。
接下來“它”要執行的計劃,即為將“真理雛形”包裝為一個個“課題”,供人“研究”。
在“真理雛形”被他人研究或者觀測的同時,收割智慧生命對“造物”的“觀測”,以及其研究“偽真理”過程中散發的“求知欲”。
按照“博士”的推論,他者的觀測可以給“皮套”提供額外的“穩定性”,而“求知欲”則可以作為博士的“食糧”。
沒錯就是“食糧”……
雖然這種自產自銷的模式多少有點古怪,但就目前的情況來看也沒更好的辦法了。
而想要招募當前世界的“研究者”來對“課題”進行研究,那就需要進行準備了。
比如說“虛構”出一個跨越多元宇宙的研究團體來吸納這些人才……
“說到底,我是不太擅長“虛構”這種事情啊~”
本體居於自己的研究所之中,此刻怪異的像是多個場景相疊加的古怪試驗區域內,博士站立在一處從蔚藍的“海麵”上浮現出的灰白色金屬平台上,周圍環繞著寫滿各種數據的白板,借助宛若藤蔓般蔓延而出的“鏡頭”,它實時地對現有的幾個試驗品進行著觀測。
對實驗品與試驗品相關衍生物的“觀測”與“實驗”是屬於博士的“興趣”,但是為“自己”杜撰本來不存在的“背景資料”卻不符合博士的喜好。
甚至會因此感到有點“尷尬”……
借助趙教授之口透露出的所謂“造物院”自然並不存在,這些“設定”都是“它”臨時杜撰出來然後借助已經淪為“實驗素材”的原“西郊地下研究所”研究員“趙博”之口,傳達給了寧海平。
“博士”這具“皮套”是否能夠對他者為所欲為的關鍵就是看對方是否已經淪為試驗品。
對於徹底變成試驗品的人類,思想灌輸這種事情完全可以做到徹底的無痛無痕。
“實驗”是博士的長項,“求知欲”是它的“欲求”體現,但“編故事”不是。
——也許“我”應該專門製作一張外皮來負責騙人…我是說編故事的工作…
——不過在那之前,我應當先穩定現有的“皮套”與已經嵌入當前世界的相關規則,從而進一步穩定自身的存在。
雖然“魔界人”和“博士”在能力甚至個性上有所差異,但是作為“它”本身,最基本的訴求是完全一致的。
那就是穩定地“存在”於這個世界上。
——為了能夠客觀的判定“我”現在使用能力時對自身穩定性的影響,也許我需要研發出一個針對性的設備。
不論是“魔界人”還是“博士”,“它”使用能力本身是沒有任何消耗的。
也就說對它而言捏死一隻螞蟻與瞬間摧毀多元宇宙並不存在所謂“消耗”誰多誰少這種概念。
但是“使用”能力的過程,卻會影響“皮套”的穩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