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結果一出,整個京都都嘩然了,誰都不知道那個被所有人說是傻子的男人,到底是怎麼入了皇帝的眼。
但從那之後,整個京都的紈絝子弟都被家裡人耳提麵命過,千萬不要去招惹竇雁青。
若是哪個不長眼的招惹了,那就自己自求多福吧,他們可沒那個本事撈人。
可以說,竇雁青在京都幾年,讓整個京都的紈絝子弟都恨得牙癢癢。
而他這樣油鹽不進的態度,卻越發的入了皇帝的眼。相比起那些拉幫結派的權臣,幾乎沒有皇帝不喜歡這樣誰的麵子都不給的純臣。
知道這點的人很多,但能做到的又有幾個?
竇雁青這個泥腿子出身,本該想儘辦法往上麵衝的人,應該更加看重權勢才是,偏偏就表現出一副有兒萬事足的樣子。
那些人不知道,若是竇酥娘還在,竇雁青為了妻兒,說不得還會奮鬥努力。然而,回家之後看到了家人的慘狀,什麼上進心都沒了。
他現在隻想著做好自己的事,然後每天早點回來和兒子培養感情。
至於其他的,他已經沒有那麼多心思了。
竇雁青的弱點如此明顯,自然就有人打上了竇酥的主意。
然而,就像竇雁青是個奇人,竇酥也很奇特。可以看出,竇雁青把他送去書院,是想讓他走仕途。
可偏偏,這人學問不上不下,若是換了個人,定然會想法子走後門。而這人倒是好,考了個秀才功名之後,就再也沒想著進一步了。
有人主動和竇雁青遞出橄欖枝,說要給他兒子安排個好差事,竇雁青還沒說話,竇酥自己就拒絕了。
這兩父子和整個京都都顯得格格不入,不少人偷偷的嘲笑他們上不了台麵,但又有多少背後羨慕他們活的自在瀟灑?
就這樣,竇雁青不驕不躁的給皇帝守了幾年大門之後,就被派來帶兵打戰了。
官位更是直接跳了好幾階,升至正二品,授予驃騎將軍之銜。
其實,早在十年前,以竇雁青的功勳就能有這樣的獎勵了,但他在皇帝開口前就拒絕了獎賞,所以才被很多人嘲笑他太蠢。
兜兜轉轉,他依舊是二品驃騎將軍,而七公子看的清楚,怕是他爹想讓他接替閔大將軍的位置。
隻要沒有大錯,竇雁青將來的前途,不可限量。
而千關鎮的大捷,無疑是給他的功勳簿上加了一大筆。
打戰不是一兩場就能定輸贏的,所以儘管知道首戰告捷,但七公子依舊不敢耽擱,帶著物資加快速度前往千關鎮。
七公子前來賑災,一直都是隱藏身份前來的,就連在遠州砍人腦袋的時候,也都隻是小範圍的人知道。
倒是這回再次前往千關鎮,還沒到地方,就把身份亮了出來。
皇帝的唯二兩個嫡子之一,太子殿下的唯一胞弟,哪怕對於皇家來說,嫡庶之分並未看得太重,但端看在太子出生之前,後宮並未有任何庶子庶女出身,就可以看出,皇帝對於嫡庶之分還是看的很重的。
就這樣一個,可以說積萬千寵愛於一身,尊貴無比的七皇子竟然親自前往最危險的戰場,可以說真是極大的鼓舞了士兵的士氣。
說句士氣如虹也不為過。
這樣一場及齊天時地利人和的戰鬥,可以說,安國幾乎可以說已經算是穩超勝卷了。
但,戰爭不到最後一刻,誰也不知道有沒有意外。
而且,戎人雖然很難攻破千關鎮,但安國想要打開城門追擊,也是不易。
戎人牧羊為生,馬上的功夫了得,安國人想要追上他們很是不易,隻能依靠城牆攻擊。
如此一來,安國這邊可以說是處在了一個很被動的位置。
戎人怕是也料到了這種情況,所以才想儘辦法想要突破千關鎮的城防。
先是在遠州製造□□,分散千關鎮的兵力,再又讓人在千關鎮製造混亂,想趁機讓人打開城門放他們進來。
竇雁青乾脆將計就計,設製陷阱,放了一波人進來圍殺。
當然,這一波棋走的十分凶險,城門的開關一定要把握住時機,還要給外麵的人製造混亂,讓他們無法顧忌裡麵。
但效果也十分顯著,被留在外麵的戎人,隻能眼睜睜的看著自己的族人被困在一牆之隔的距離圍殺。
那種無能為力的感覺,會讓人變得憤怒,恐懼。
而隻要安國這邊穩住,戎人的士氣隻會越來越低迷。
第一戰的結果,確實是不錯的戰績。
七皇子以為竇雁青多少會表現的興奮,但見到人之後,他才知道自己看低了這個男人。
哪怕是第一次自己帶兵打仗,竇雁青卻表現的十分沉穩。
七皇子問起他的打算時,他就把自己的想法娓娓道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