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問題,才是最大的問題。
這句話傳入眾人耳中,都覺得有些雲裡霧裡。
“董館長,能說詳細點嗎?”
周朝陽眉頭微蹩,向著董文輝追問道。
“大家應該都知道《蘭亭集序》的創作背景吧?”
董文輝自問自答地說道:“東晉時期,時任會稽內史的王羲之邀請共計41人,這群人裡包含了當時的名仕與詩詞書法家,有遊曆來此的,也有特地受邀前來的,他們聚在會稽山陰的蘭亭,舉辦了一場雅集聚會。
“這種雅集在當時有個逼格很高的名字――曲觴流水。”
“但逼格再高,本質上其實還是行酒令。”
“輪到誰,誰就得作一首詩,作不出來的就罰酒三杯。”
“參與集會的有41人,寫了三十七首詩,編成一部詩集,並由王羲之為詩集作序,而這篇序就是名傳千古的《蘭亭集序》。”
現場眾人對於《蘭亭集序》的創作背景都是略有耳聞,但卻沒有幾個人可以像董文輝這般,了解得如此詳細。
“你們看……”
董文輝指了指真跡上麵的印章:“這些印章總共有多少個?”
眾人聞言,從上到下仔細地數了一遍:“41個。”
“那這幅辯才禪師的臨摹帖呢?”
董文輝手指移向左側,向著眾人又問道。
“誒!”
有人發出了些許驚咦聲:“同樣是41?,而且不僅數量相同,位置都完全相同。”
“各位,要知道《蘭亭集序》的創作背景可是東晉時代,那時候沒有飛機、地鐵、汽車,想要將天南海北的41個人聚在一起,那是何其不容易,大概率一輩子也就隻有那麼一次。”
“那麼問題來了,如果辯才禪師隻是單純想要臨摹一副王羲之的《蘭亭集序》,他為什麼要特意私刻41個印章,然後按照真跡41個印章的位置,將其原封不動地蓋上去呢?”
“他為何要蓋?”
“此舉是不是有點多此一舉呢?”
董文輝向著周朝陽等人接連詢問道,而董文輝提出的疑點,就好似是一道閃電,讓周朝陽等人莫名有種撥雲見日的感覺。
是啊!
辯才禪師如果隻是想要臨摹,他為何要這樣做呢?
剛剛他們所有人都陷入到了誤區之中,全都下意識認為摹本就是應該跟真跡完全一樣,所有人根本都沒往這方麵想。
現在仔細想想,一副摹本上麵出現參與集會41個人的印章,這件事情本身就是完全不合理的,如果不是辯才禪師另有圖謀,他完全沒有必要這樣做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