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城士兵趕緊拿過火把來,湊到了繩子上。這一招白天根本沒人想到過,因為白天也沒有火把,隻有大炮旁邊才有一根點火用的。
可現在是夜戰,到處都是火把,兵士們往繩子上一點,繩子立刻緩慢地燃燒起來。
這些繩子上的油,是浸泡過很久的,倒也不會像剛沾上油那樣迅速燃燒。但畢竟是油,所以速度也不算慢。
爬在半空的倭寇,正起勁地往上竄著,忽然感覺眼前一片光明,手中十分溫暖,然後才發現著火了,慘叫一聲掉了下去。
無數條繩索就像趴在城牆上的火蛇一樣,扭曲著掉了下來。但倭寇此時的進攻已經完全不顧死活了,仍然有不少人衝了上去。
城中守軍的屍體也堆滿了城牆,為了不耽誤防守廝殺,一些輕傷的士兵被派做了運輸隊。一邊把同袍的屍體和倭寇的屍體背下城牆,一邊把弓箭彈藥送上城牆。
南京城就像一個怒吼的大象一般,全身上下都爬滿了黑色的螞蟻,吼聲震天動地,滿地塵煙,進行著最後的決戰。
當爬上城牆的倭寇再次多到和守軍相持廝殺之際,攻守雙方都已經到達了極限,所有人都隻知道砍殺,根本沒有彆的思想和念頭了。
天邊的第一縷晨光刺破了黑暗,照在遠處的官道上,戚夫人抹了一把臉上的血水,抬頭看向遠方。
雷鳴般的馬蹄聲中,煙塵遍地。沾滿塵土的鎧甲,依舊被陽光照得閃閃發亮。
在隊伍的最前方,兩個身強力壯的旗手,終於把為了不影響速度而收起來的兩支大旗高高地舉了起來,希望城頭上的人們能第一眼就能看見。
“蕭”!“戚”!
織田信長倒在了名垂青史的最後關頭。原本織田信長把紙都鋪好了,筆都給史官塞在手裡了,結果被蕭風一把掀翻了桌子。
看著遠處的大明騎兵,織田信長仰天長歎,怎麼會這麼快啊!按道理,怎麼也該還有一天時間啊!
隻要再有一天時間,老子就贏了呀!戚繼光就算再厲害,也不應該這麼快就發現我留下的營地是假的啊!
織田信長的冤枉是有道理的:明軍剛剛偷過營,雙方打了半宿,按正常情況都應該至少會休整一天。
而之前一直都是倭寇主動進攻,這次大明偷襲得手,絕不會再冒險連續偷襲。所以正常情況下,留下的炮灰營地,至少可以再騙一天。
加上自己半夜出發,強行軍,走小路,按道理說自己至少應該有兩天的時間。就算悲觀一點,也應該有一天半吧。
可現在自己剛剛打了不到十二個時辰,他們就趕來了?他們是怎麼做到的呢?
但織田信長確實是日本第一名將,他迅速從無用的哀歎中清醒過來,立刻排兵布陣,希望能絕地求生。
他非常篤定,明軍能這麼快地趕過來,前麵肯定都是騎兵。
而之前和明軍作戰時他就發現,與自己作戰的南方明軍,騎兵不會多於五萬。
南方沿海地帶,與倭寇作戰,騎兵曆來不是主力,大部分時候是用作調撥部隊的機動力量使用的。
所以,自己現在還有十幾萬人,如果能將對方的騎兵擋住幾個時辰,也許搖搖欲墜的南京城就可以攻破了!
織田信長將幾千佛朗機火槍手掉頭向後,再配上兩萬名手拿長刀,專砍馬腿的倭寇,要求他們不惜一切代價,一定要頂住明軍援兵兩個時辰!
同時剩下的所有倭寇,不計生死,拚命的攻城,務必要在兩個時辰之內,攻破南京城,進入城內布防。
即使來不及布防,織田信長也仍然有備用計劃。南京城幾十萬平民,他完全可以用來威脅戚繼光。明軍敢攻城,他就屠城!
戚繼光顯然也想到了這一點,因此他下令騎兵提速,一定要在一個時辰內衝破倭寇的防線,決不能讓倭寇進入城內!
這是一場用血肉換時間的戰鬥,雙方都不肯退後半步,因為雙方都知道,進或許能生,退則一定會死!
明軍馬背上的火槍手和佛朗機人的火槍手瘋狂互射,騎兵的目標大,很多馬匹被射中倒地,會絆倒更多的騎兵。
在雙方火槍都如此眾多的情況下,騎兵衝鋒本來是下策,任何一個清醒一些的將領都不會這麼做。
但戚繼光還是下令了,他命令騎兵隻能提速,不能減速,中槍的、絆倒的也不要管,隻管往前衝。
這是瘋狂的打法,也是拚命的打法。無數的騎兵被絆倒在地,踩成肉泥,但這種不要命的衝鋒方式,也將騎兵的速度發揮到了極致。
兩萬名倭寇眼見騎兵已經近在眼前,再不阻攔後麵的佛朗機人就要掉頭逃跑了。他們吆喝一聲,貼地飛滾,長刀揮舞,專砍馬腿。
以長刀斬馬腿,這是過去多年來倭寇對付大明騎兵最常用的方式,而且曆來效果奇佳。
因為大明的騎兵曆來十分珍貴,一匹馬要比十個兵都值錢,帶兵的將領往往寧可用人堆,也不願意傷損戰馬。
可今天倭寇們忽然發現,這些明軍忽然大方了起來,他們絲毫不顧及戰馬的傷損,就讓馬腿直接迎向了雪亮的長刀。
鮮血飛濺,人仰馬翻,大明的騎兵損失慘重。但砍了馬腿的倭寇也同樣淒慘,他們最多揮舞了兩三下長刀,就被馬匹壓住,然後踩死了。
原來,當不顧及馬匹損耗的時候,用長刀砍馬腿這一招,其實並不像以往想象的那麼好使啊!
大明騎兵和倭寇防線的撞擊,就像兩道迎頭相撞的巨浪,拍起了衝天的怒濤,形成了短暫的相持。
然後,隨著後麵騎兵瘋狂的衝撞,人力終究是難以抵擋戰馬衝鋒的巨大慣性,相持的陣線終於被衝破了,變成了混戰。
佛朗機人的火槍隊放了最後一次槍後,看著已經貼臉的大明騎兵,終於扛不住了,拖著火槍四散奔逃。
正常的戰鬥中,騎兵是不會把自己的速度用完的,他們會在速度開始下降的時候改換方向,斜刺裡衝出去。
然後兜個圈子,把速度再提起來,重新衝鋒,繼續形成對步兵的衝擊優勢。這也是帶兵將領的基本操作。
但戚繼光並沒有要求這麼做,因為他離得很遠就已經發現,南京守軍如今是在靠著最後的血勇之氣頂著,隨時都有頂不住的可能。
所以他采用了最魯莽,最直接,最節省時間的打法,衝進去,衝到城牆下,對攻城的倭寇形成內外夾擊。
大明的騎兵終於衝破了倭寇的阻擊防線,直接插到了攻城倭寇的屁股後麵,讓攻城的倭寇變成了三明治中的雞蛋餅兒。
在衝到城牆附近的位置時,騎兵的速度也終於被混戰拖慢,最終停住了。失去了速度的騎兵,無非相當於個頭高一點的步兵。
但城牆上的守軍頓時士氣大振,他們登上城頭,對著被夾擊的倭寇一通箭雨,甚至都不用刻意去分辨敵我雙方。
騎兵都是頂盔貫甲的,從上往下的箭對他們有殺傷力,但並不致命。
而倭寇因為靠腿,又是急行軍,所以連輕甲都穿得很少,大部分隻是帶個頭盔意思一下。
這就導致同樣的箭雨覆蓋之下,倭寇的死傷慘重,大明騎兵大部分是受了點輕傷,而倭寇也被更緊地擠在了城牆之下的條形地帶。
南京城牆上站著的已經不光是士兵了,很多百姓中的男丁也衝上城樓,他們不會射箭,但能把石頭搬上城頭,再扔下去。
對於城下擁擠的攻城倭寇來說,石頭落下的威力甚至比弓箭還要可怕,弓箭還可以用長刀撥打,石頭卻能直接把刀砸成兩段!
這樣腹背受敵的局麵是兵家大忌,縱然人數仍然比趕來的大明援軍占優,但火槍已經無法發射,城下的倭寇難以動彈,死傷慘重,失敗是必然的結局。
織田信長當機立斷,讓人傳令,放棄進攻城牆,全體向後轉,包圍趕來的大明援軍,吃掉他們,尤其是要乾掉戚繼光!
這是又一次絕地求生的嘗試。現在攻城是腹背受敵,那就乾脆轉過頭來專心對付大明的援軍。
此時倭寇雖然死傷慘重,但也還有十萬人,戚繼光帶著的五萬的騎兵,一陣衝殺後,也已經折損近半。
隻要倭寇穩住陣腳,困住戚繼光的兵馬,一定能圍而殲之。
唯一擔心的,就是南京城裡會不會衝出人馬來,若果然那樣,仍然是個腹背受敵的悲慘局麵。
不過織田信長想了想,城內守軍也已經死傷慘重,全靠一口氣頂著,哪裡還有餘力出城夾擊?
所以織田信長拔出長刀:“全部前進!包圍戚繼光!佛朗機人彆他娘的跑了,都給本將軍回來打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