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情況下,出口手續是相當麻煩的,需要很多部門運作和協調。
並沒有擔擔島養殖戶看到的那樣簡單,島國的大船開來直接稱重拉走就可以了。
事實上,中間有很多手續和環節,漁業局已經幫忙走完了,畢竟這次出口就是漁業局牽頭和主導的。
正常情況下,養殖戶哪怕出口的話,也是拿不到外彙券的。
由於活鰻出口的特殊性,漁船必須要到養殖地去拉魚,無法走正常的海關碼頭渠道。
而這個年代很多政策並不是很完善,可操作的空間很大,再加上現在是創彙時期。
但凡出口創彙的,有相關部門牽頭的話,就可以一路綠燈。
反正就是一個理。
現階段,誰能出口創彙,誰就是爺,不單大家都讓著你,還有個各種補貼。
作為榕城漁業局主導的第一次正式出口,吳局長非常的重視,甚至親自跑了很多個部門,請示過領導,最終敲定了補貼方案。
那就是給與出口農產品的養殖戶提供一部份的外彙券,當做出口補貼。
而這個年頭。
僑彙券跟外彙券這兩種券是絕對的香饃饃。
僑彙券,很早就有了。
大家也都知道,就是海外僑胞給國內眷屬的彙款、贍家費。
而他們村之前有僑彙券的,就隻有林珊珊的老公肖衛東。
就是因為有個國外的親戚時不時就彙點錢接濟他們。
而外彙券則是改革開放後才有的,發行於1980年4月1日,麵額有1角、5角、1元、5元、10元、50元、100元。
按照規定,外彙券並不是給國人用的,主要是給來華的外國人以及華僑用的。
由於開放後,市場供應還是很緊張的,國內居民的日常用品(如糧油、肉、布等)還實行定量供應的。
可這時候,來訪問的外國人、歸國的僑胞越來越多,為了招待好他們,於是國家就興建了一批賓館和商店,專門給他們購物和住宿。
而在這些特定的場合裡麵,隻要使用外彙券,就可以不限量地購買糧油。
隻要你有足夠多的外彙券,甚至進口車都可以買的到。
李多魚先前建房子,就是因為沒有票,無法購買那些緊缺的建材,最後還是找趙甲路走關係,這才買到的。
可有外彙券就更簡單多了,連票都不需要,可以直接購買。
甚至還可以購買進口服裝、化妝品,各種家電、進口名表等。
說白了,這玩意就是“特權券”,雖然不是法定貨幣,但在國內卻比法定貨幣好用多了。
李多魚記得,剛剛開放那會,哪怕手裡有券的話,像友誼商店、華僑商店,普通人還是不讓進的。
他跟阿貴曾經通過黑市搞到了一張外彙券,本想混到友誼商店裡去見見世麵,結果被門衛給攔了下來。
可最近這幾年,風向標改變了,變得沒那麼嚴格了,隻要你手裡有券,進去的時候,把券給亮出來,門衛就會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說起來,他們尚峰鎮跟友誼商店、華僑商店這一類的,還是死對頭。
前些年走貨盛行時,進口店裡,需要外彙券才能購買的高價進口貨,在他們這裡,統統隻要半價。
而打掉走貨後,友誼商店、華僑商店生意立馬就好了起來,外彙券也跟著水漲船高。
官方規定外彙兌換券與人民幣的比價是1:1,可在“黑市”,100元外彙兌換券,需要130元以上的人民幣才能換到,最誇張的時候,1:1.5都有人換。
而外彙券比僑彙券好的一點是,它還有個不一樣的功能,那就是外彙券還能換成美元。
那些出國留學或探親的人,他們需要用外彙券來兌換美元。
而這時候,大城市裡學英語的人特彆多,而考托福的報名費也需要用美元來支付。
外彙券和美元的市場需求,直接催生了整整一代倒彙者。
不過這是在大城市。
而榕城的外彙券則有另外的用處,且需求也很大,在那些“走線”盛行的地方,路邊經常有人小聲在喊:
“要換錢嗎?”
“要美元嗎?”